为明讲坛第十三讲:穿梭时空的光与声——谈谈电影
5月19日下午的“为明讲坛”第十三讲,我们邀请到了我校校园电视台的刘丹老师主讲,跟同学们说说“电影”这件事儿。小学六年级提高A班的全体学生前来聆听讲座。
电影已经历了百多年的历史,但问起“电影是什么”?对于看过不少电影的六年级学生来说,未必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答案。刘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导,由浅入深地带出电影的基本要素:影像和声音。从视觉后像、视觉暂留现象、似动现象、声音的变化、不同拍摄手法营造人对声音的不同感受等方面让学生去了解“电影是什么”。简而言之,电影的媒介是光,电影是声画在时空里的运动,是穿梭时空的光与声。从概念方面解释,电影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同时还原声音),用电的方式将活动影像投射到银幕上(以及同步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现代技术。
随后,刘老师又讲述了电影的诞生、彩色电影的产生、电影的特点,继而谈到了电影特效、特效制作的数字化进程等与电影发展密不可分的相关知识。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造出“活动电影机”,公开放映所摄短片,史学家们把这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定为电影诞生之时。早期电影是无声的,最初仅拍摄一些活动景象或舞台演出的片断,后逐步从通俗娱乐形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有声影片,遂从纯视觉艺术发展为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后来又出现了彩色电影、立体电影等。
在说到电影特点的时候,刘老师通过几个简短的视频,结合典型案例的讲解,让同学们现场感受,深刻理解了电影的逼真性、假定性以及运动性这几个最重要的特点。通过电影特点的介绍,引出了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刘老师给大家展示了最典型的蒙太奇试验“库里肖夫效应”,同时请现场学生表演配合,让同学们对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由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现在已然到了特效电影的时代。大量运用电脑特技制作出来的电影,不仅受大众欢迎,也突破人类想象的新高度。刘老师从1898年电影特效的诞生讲起,一边讲解一边给同学们观看每个时代特效制作的电影片段,结合经典影视作品解析特效,让同学们更直观地认识到电影特效的制作原理。
从一开始的利用遮罩和多重曝光来进行特效制作的黑白电影,到微缩模型的运用,以及后来出现的蓝幕、绿幕、抠像,发展到现在的电影CG以及动作捕捉技术,原来看电影也有如此多的学问和乐趣。刘老师说,特效的发展史可以说是电影的发展史,它代表了每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追求和技术革新;而电影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新时代人类的发展史。
整场讲座,刘老师以轻松风趣的语言,生动的影视案例,多方面层层剖析,加上现场的良好互动,为在场学生带来了一次认识电影、了解电影的不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