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兼容课堂 教学相长
记第二届“为明杯”小学科体组赛课点滴
为期一个学期的第二届“为明杯”赛课第一阶段已经圆满结束。老师们通过本次说课、上课比赛受益匪浅。本组教师是经过了精心准备,从选择教材内容、辅助教材、心率、运动量预计、场地、器材,课件到站姿、形态、语言的组织等都在说课上课得到了充分体现,而且极为合理与精心设计。虽然说绝大部分教师是第一次接触说课,但是老师们毫不逊色、有条不紊,这也是因为精心准备,心里有底。
本次赛课充分反应了科体组教师的教学水平状况,其中不乏许多亮点:一、准备充分。“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是体育教师的特点,从赛课过程中可以看出,每位教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也上出了具有自己风格的体育课、科学课。二、“百花齐放”。本次赛课没有规定课题,所以,参赛教师展现的课有花样跳绳、球类、田径、武术与科学知识类课等,给听课教师呈现了一场丰富的课堂“盛宴”。三、教师基本功扎实。1、从文字资料(教案)中看出,几乎每位教师认真钻研了教材,也对学情、场地器材等做了认真的分析,做到了有的放矢。2、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准确。3、教师的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材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4、语言规范。每位教师均使用了普通话,且语言生动、简洁,体现了体育课、科学课的特色“精讲多练”。5、注重启发引导,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6、示范标准,展现了体育教师与众不同的“肢体语言”。6、科学教师在课件制作上简洁、明快、生动、美感。四、虚心请教。年轻的参赛教师课后都虚心向老教师请教,总结自己上课的得失,体现了科体教师积极进取的精神。五、互帮互助。参赛教师在赛课过程中(如布置场地器材、借用音响设备、组织学生、实验道具等)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体现了一种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六、涌现出了优秀的青年体育教师。青年教师的上课模式、上课理念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本次赛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教案质量上有待提高;在目标达成度上需具体细化;多注重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及时评价以及激励性语言还欠缺。
总之,通过本次“为明杯”赛课活动,参赛教师在学校提供给他们的这个大舞台上展示了自己,交流了教学方法,总结了不足之处,积累了教育教学的经验;本次赛课也让参赛教师大开了眼界,收获颇丰。相信全体科体教师会以此为契机,重温体育教学本源;体育、科学核心价值的定位;游戏教学的基本特征,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科学是在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参与实验演练中得到提升等。并通过教师“蹲下来”零距离接触,从角色的改变中、游戏教学、科学实验的实施演练探究过程中,体会“玩法”的创新,体会科学的“5E”的教学新模式,体验课堂创造性地生成。使全体教师们能学有所获,让游戏在教学中的设计意图、内容选择、教材搭配等,更趋于科学、合理,真正为我们提倡的快乐体育服务。在互动、交流、分享中,学科教师实现共同提高,这种教学比赛模式也深受一线教师的喜爱和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