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组:追求常态而不平常的音乐课堂教学
记小学音乐教研组第二届“为明杯”课堂大赛初赛
小学音乐教研组是一个教师专业技能突出,对工作充满热情,作风积极踏实,凝聚力、执行力极强的科组。本学期从说课比赛到课堂教学比赛,全组老师高度重视,认真准备,将常态课的教学范式不断细化,精心设计课堂。老师们追求常态而不平常的课堂,让学生在艺术课堂上感受真善美,表现真善美。 本次赛课的主要特点和收获:
突出范式教学的研究
首届为明杯课堂教学大赛,音乐教研组初步研究出范式教学:感受—实践—展示,暨复习导入&基训导入–聆听感受&欣赏感受–体验实践–展示评价。本学期,教研组所有老师均按照这个范式进行教学设计。进一步研讨范式教学的可操作性,呈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标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例如刘玲芝老师的《数蛤蟆》一课,教师在让学生体验歌曲愉悦情绪的前提下,尝试用轻快、富于弹性的声音表演,用律动表演歌曲,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李彪老师的《童年》〉,教师在展示环节,让学生小组合作,自由确定展示形式,学生在这一环节积极参与,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和谐、宽松,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在课堂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吴莲花、林小泳、张赫泫老师均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深入研究教材,凸现以学评教的教学原则
老师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准确到位。重、难点突出,知识间的过渡和衔接自然巧妙,环节设置层次分明,设计合理。例如张吉玲老师的唱歌课《妈妈之歌》〉,刘姿彤老师的《青春舞曲》,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层次感强,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效果明显。
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彰显学科的审美价值体现。
教学过程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着重体现音乐的审美价值,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陶冶情操,感受到美好的情感。例如张吉玲老师的《妈妈之歌》,通过音乐的感染力和老师的语言魅力,营造出浓烈的课堂氛围,让同学们沉浸在美好的情感中,深刻体会到伟大的母爱。李彪老师六年级的歌唱教学《童年》,在聆听感受的环节,精心制作了授课班级低年级时的照片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体味到童年的美好时光;舞蹈备课组的三位老师更是将学生静心聆听音乐的好习惯、正确的站姿、坐姿训练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师注意将基本技能的训练贯穿自己的课堂,并强调学习效果。吴莲花、林小泳、张赫泫老师的舞蹈课堂无论在时间的分配、学生达成度的关注上都高度强调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张吉玲、刘玲芝老师在课堂实践环节,将合唱教学融入到音乐课堂上,强调声音的统一性;刘姿彤老师注重对学生的识谱训练及音高的训练。学生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基本功扎实,专业素质普遍提高
不论是教态、语言还是课件制作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体现了一名优秀教师的基本素养。老师们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清晰,高低适中,抑扬顿挫,很富有感染力;教态亲切、自然,给学生一种温暖安全的感觉,创建了民主、平等、科学的课堂氛围。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意思是人的修养从学诗歌开始,自立从学礼仪开始,完美人生从音乐开始。就让我们用音乐课程引导学生建立高雅的情趣,成就他们美好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