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理综组“兼容课堂”:“堂清”范式课堂反馈佳
为了规范集体备课实效,提升整个教研组教师的研训能力,进一步深化研究“堂清”课堂教学范式,在学部的统一安排下,理科综合组的各位教师积极参加与第二届“为明杯兼容课堂”竞赛活动,整个竞赛活动分为说课和上课两个阶段,各位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堂清”课堂教学范式,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课堂效果反馈良好。
第9周周五理科综合组在物理实验室开展了说课活动,活动邀请了督学杜老师亲临指导。参赛教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此次说课活动,他们查阅资料、与人研讨、制作课件、对说课稿反复斟酌,精心准备。比赛过程亮点较多.
1.内容全面,各环节清晰,大家都紧紧围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设想、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来进行说课,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过渡语言丰富、运用恰当。
2.在教材分析,重难点的把握上,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做得比较好。
3.能根据教学实际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索,亲自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能结合新课标,提出自己的教育教学观点,并试图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第13周朱俊元老师、胡利华老师、张景老师结合本组“堂清”教学范式分别在各班级执教第二阶段的公开课。
张老师的《质量》这节课,基于学生在生活中对质量(重量)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设计本节课时,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天平的使用上。但在质概念的理解上,还是着重讲述了“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这个知识点。在天平的使用方法上,着重强化学生的感受过程,比如在称量物体质量时,砝码的添加遵循什么原则,让学生在使用过程中,自己加以总结。这样的一个的认知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动手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在过程中总结规律的能力。测量过程中,让学生设计测量烧杯中水的质量的步骤,目的让他回烧杯中的水倒不干净有残留,为第三节液体密度的测量埋下伏笔,突出教学环节的前展后延。
朱老师的《欧姆定律》这节课是电学的重点,也是中考的热点,朱老师本节课的引入是让学生通过回忆上节课的两个结论:电阻一定时,导体两端的电压跟导体中的电流成正比;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电阻成反比,然后告诉学生欧姆定律的内容实质就是两个结论的综合。这样引入既让学生回忆了上节课的内容,同时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朱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规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不断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大大提高。讲解规范,朱老师在讲解例题时,对做题步骤、公式及数据代入、单位问题,科学记数等方面,做了详细说明,给学生建立了一套规范的做题思路和答题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理性思维。
胡老师的《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节课,本着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根本原则,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来组织教学。主要是三步走,第一步是“复习回顾”,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这样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达到落实的目的,同时小组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第二步“引导探索”, 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难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为了有效的突破难点,选择合适反应,胡老师慢速引导学生分析以下化学反应,如:木炭燃烧、碳还原氧化铜、蜡烛燃烧、酒精燃烧、人的呼吸等。然后从反应条件的难易、反应速度的快慢、是否便于收集等因素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们在讨论中慢慢感悟出它们都不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理想原料。第三步是“开拓应用”,学习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再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由点及面,引导学生思考一般气体制取,要考虑哪些因素,怎样选择合适的反应原理、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把学习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探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在交流中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