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明杯初中艺术决赛印象:为明学校精彩,艺术课堂点睛
公开课只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冰山上浮出的一角。一节课的背后是教师的文化功底,学校的课程体系的支撑。总结本组教师的决赛课,有以下特点。
一、校本化课程
对于一个成熟的教师他要面临三个关键点:搞定学生;搞定文化艺术的修养;搞定课程。
本次公开课,艺术组的特点都选择了考验教师功底的艺术鉴赏课。两位老师的课,都来源于教材,但又不等同于教材。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进行了延伸。美术课上,罗小萍老师《蒙娜丽萨的微笑》定位基于初中部的“名画欣赏主题学习研究”课题、校园漫画特色。音乐课上,何姗姗老师《影视音乐》是结合微电影活动的影视音乐。这一课,精心设置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素材《辛德勒的名单》,因为今年恰逢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
二、趣味化活动
何珊珊老师设计的迪斯尼动画电影配音。罗小萍老师用特别的方法重新演绎蒙娜丽莎的微笑。他们的活动既是新颖的又在学校以前的课程体系水到渠成的出来的。活动的设计最直接的效果,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快乐,听见了笑声,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不但学习了知识也体验了乐趣。公开课大多是一节好课,这不够。听课老师需要在其中学习和领悟到他们需要的东西,这要求公开课还必须是一节“巧”课,就是示范性,教师的巧妙的教学设计往往可以成为点睛之笔。如果仅仅是扎实严谨的常规课,就浪费了听课者的时间。教学设计的创意来源于教师平时的积累,从电视、书本和生活中都可以得到许多的启发,用于自己的教学。
三、建构化学习
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教师一个基本的准则,就是以学定教。所有一切都围绕着学生展开,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教育发展中心美术教研员莫宁老师评价说,该节美术课“能运用小组讨论、欣赏法、探究法等方法进行教学,教学结构清晰,教学过程流畅,教学重点基本解决。”“注重结合新课程要求教学,注重创设审美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情感和学习兴趣;注重师生双向互动,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探究艺术作品创作的多样性风格;注重突出美术学科审美教学特点。”
音乐教研员杨珉老师评价时说:“课型设定把握准确,精心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进行情景创设,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欣赏影视音乐相关作品和音乐知识点的学习”。“通过对比、体验、模拟等教学环节的设定,让学生了解“音画同步”“音画对位”“音效模拟”等知识点时,老师灵活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学生从精心选用的经典视听作品对比欣赏体验中感受到音乐带来的乐趣;”
精彩的课堂来源于青年教师的积累。好学上进,积极参加组内和区市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和教研修养。学生对非中考科目的艺术学科学习缺乏意志力。这使得教师寻求更加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把每一道艺术甜点,都做得美味可口,色香味俱佳。本次为明杯教学比赛,本组倾向于对青年教师的历练,两位备课组长都对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有益的指导和参考。而事实也证明了,公开课的锤炼往往可以使得青年教师在短期内迅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