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备课组“为明杯”兼容课堂大赛精彩纷呈
第一届“为明杯”兼容课堂竞赛活动的举办,是王礼维校长提出的,以为明文化为指导,兼容课堂为特色的系列教学竞赛活动,在教学实践中着力打造兼容课堂,形成教与学的兼容,即“为学而教”,“以学论教”。通过“为明杯”课堂教学大练兵,探索“学做讲评 -自主合作学习型”的课堂教学范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五年级语文备课组5位教师,认真学习《为明广州实验学校第一届“为明杯”兼容课堂优质课竞赛方案》,积极教研,集体备课评课,共同提高。以教研组“主体—发展”教学范式为研究点,制定了备课组的教学模式“目标导读法”。 赛课前,老师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本次赛课的目的“践行学科教学范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课堂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真正地把“为学而教”落实到位。
邱瑞瑞老师讲授的《将相和》一课,文章由《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篇幅长、且有部分难懂文言。邱老师引导学生感受廉颇、蔺相如人物形象,并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的朗读、感悟、交流、表演,加上教师的有效启发、及时引导和鼓励,这一节课完满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池荣慧老师执教的《再见了,亲人》一课节选自魏巍的名篇《依依惜别的深情》,若按以往的教法,诸如“大娘为何会丢下自己的小孙孙去抢救志愿军伤员?小金花妈妈与敌人同归与尽说明了什么?大嫂为何愿意付出那么大的代价?”等问题几乎是非提不可的。然而,池老师的这堂课中却始终没有提哪怕一个这样的问题,她以极其洗练的“忆亲人–讲亲人–诵亲人–别亲人”等四个主导环节,构筑起让学生尽诉衷肠的情感的“场”。教学这样一篇情感型课文,池老师既全情投入且又十分机警,让师生将真情和挚爱巧妙地融入到语文情境创设、语文内涵感悟和语文素养提升的过程之中,真正张扬和彰显了学科个性。
龚娇娇老师讲授的《童年的发现》一课,文章通俗易懂,教学重点是作者童年发现的过程,从中体会作者爱探究、爱思考的精神。龚老师设计以“走进童年–初读课文,获知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理清文章脉络–再读课文,作者是怎样获得这个发现的,深度感知人物形象–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内心”这四个层次展开教学。以书信质疑“这篇文章写得有没有意思”为导引,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朗读、感悟、交流、对话,加上老师的有效启发,领悟到这篇文章的有意思之处,体会作者爱探究的精神,最后以给作者写封信结尾,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运用新知。这一节课既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目标,又启发了学生思维,以书信的创新质疑形式给了我们不少启发。
陈秋华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朴实无华,却耐人寻味,在课上分三个板块进行:预学、共学、延学,首先是预学部分:扎扎实实认字识词,有自读自测,有借词忆文,有读词解义,有辨识语言语现象,形式多样,陈老师将地基打得很稳很扎实,将词词融进了生命的土壤。其次共学部分:解读严监生,注重揣摩人物的内心,提纲挈领,读写结合,成功地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老师还注重根本,剖析写法。把描写严监生三次摇头的句子,请同学们仔细地去读一读,比一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最后在老师的引领下加上动作读一读,演一演,就这样,孩子们得出了一个结论:作者用动作、神态描写把爱财如命的严监生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样润物无声地向学生渗透了写作的方法。延学部分:提示了学生《儒林外史》中主要写了严监生的三件事,课文只是其中一件,建议学生去读一读,或对比阅读世界吝啬人物的文章,体会写法。如:契诃夫的《醋栗》、莫里哀的《悭吝人》等作品。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李迎春老师执教的《桥》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教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到位,提问设计也很有效,利用几个大的问题去统领整堂课的教学。然后又把解决这些大问题的途径,回归到阅读,落实到具体的句子,词语的品读中去。比如,抓住“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这一大问题,让学生划出句子,读读说说。并抓句几个重点的句子,以及其中重点的词语,引领学生深入的思考,品味。如抓住“冲推揪”等词体会老汉的办事果断,到他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学生的感悟在这详尽的品读中层层递进。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如果老汉的事迹入选了“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读促说,读说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总之,李老师的这堂课亮点十分突出,课堂有起有伏,学生的学,教师的教,都很投入。阅读教学做到了情境交融,难能可贵。
学校搭建的本次交流学习的平台,让我们大家在教学、评课方面得到了磨炼、提升,受益匪浅。通过初赛阶段的探讨和研究,五年级语文备课组老师们对“主体—发展”教学范式和方法有了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对学校的文化精髓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学习。我们总结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吸取本次活动中发现的不足,多给孩子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设计更多激思启疑的课堂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研究并设计出适合具体学生和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任务,使“主体—发展””教学模式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日益完善。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努力培养高分高能的为明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