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部首届“为明杯”英语组优质课竞赛亮点频闪
秉承范式教学,课堂亮点频闪 ——高中部首届“为明杯”英语组优质课竞赛亮点频闪
在“为学而教、让学生主动学起来。”的指导思想下,高中英语组积极响我校的“为明杯”兼容课堂竞赛活动。全体成员在学部的统一部署下,在教研组的精心组织下,精心准备,各显身手,演绎了一堂堂精彩的活力课堂。在课堂上,他们倡导“为学而教”、“以学论教”,教学生“学会学习”。通过教会学生解决一个个的学习难题形成英语组“学做讲评 -自主合作学习型”的课堂教学范式。
英语学科的课程改革关键在实践。如何将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信念或行动哲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响应我校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而进行的教学范式的推广,英语组全体成员积极参与并提炼出了行之有效的教研组教学范式,即:
教学定位——任务驱动——成就个案——能力提升
教学定位: 一堂好课的关键点是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有效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合作探索到达课堂目的地。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定位,另外,在进行教学定位时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任务驱动: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任务型学习教学法) 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论也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是我国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该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在“干”中学,“用”中学,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我们的范式中将任务驱动这一个环节作为语言学习的一个必要环节,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成就个案: 语言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input到output的一个过程,在通过精准的教学定位,引领学生通过一个个语言任务的实现去达成之后,要有一个output的过程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加深继续学习的热情,因此,成就个案这个环节是让学生体验成功、享受成就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也是语言学习连贯性的一个重要环节。
能力提升: 习得的最高境界是creation,当学生能够把所学的语言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考试当中,生活当中,那么教学就是成功的,因此检验一堂成功课的关键是看在课堂中学生的能力有没有获得提升,能否运用当堂课所学的知识来进行练习、语言交际。
此次我们在英语组老师的课堂上欣喜地看到:通过这种有效的教学范式,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的有效教学始终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参与者。让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通过任务的驱动自己动起来来达到了能力的提升。
4月9日,由于高三老师参加顺德听课活动,高一高二四位教师首先开展了说课比赛,所有参赛教师运用全英文进行流利地说课。4月16日,在进行完英文说课之后,课堂竞赛由高三两位教师率先开讲。
第7节课,邓山老师在高三(4)班讲授了《 阅读理解专题二—主旨大意答题技巧点拨及训练》。邓老师有着丰富的高三备考经验,从高考的考纲要求入手,围绕本组的教学范式设计课堂,让学生明确高考在该考点的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主旨和要义以及理解作者意图、观点和态度的能力;然后通过高考范例和学生们共同探讨总结归纳该类题型的解题技巧,再加上有针对性的大容量仿真模拟训练,使学生们做到了举一反三,对该类题目应对自如。
第8节是蔡明老师的公开课,她的课题是《How to describe a person》,作为高三的一名有经验的教师,蔡老师站在高考的角度出发,围绕本组的教学范式,精心分析高考考点,设计符合高考及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题型,在课堂中,老师通过分小组竞赛对描写人物的词汇进行头脑风暴,并把人物写作形象得概括为“概(概况)、貌(外貌、性格)、育(教育背景)、平(生平)、评(评价)”,从这五个方面,利用分组竞赛的形式,练习学生利用短语、with复合结构、从句等进行人物描写的训练,为最后的语言的输出—基础写作做好了详尽的铺垫,虽然是高三理科班的学生,但通过蔡老师生动有趣的语言,精心设计的活动,班级学生争相发言,课堂气氛热烈,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4月23日下午,高一高二的四位教师开始了赛课活动,第6节是林毅清老师在高二(4)班教授的《 How to describe a place》,课堂伊始,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为这节英语写作课拉开了序幕。林老师精简的PPT设计让繁杂的写作课变得简单明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流利的英语口语、从容不迫的教学风度和沉稳投入、积极思考、踊跃参与的理科班学生相得益彰。课堂从欣赏文章-归纳短语-句型整合-写作–教师演示-学生演讲,整节课张弛有度、动静结合。仅用一节课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对地点描写这样的文章能基本上用上规范的句型模式表达出来。一堂课下来,班上的英语后进生都能按要求堂上写出英语作文了。
第7节是王晓宇老师的课,王晓宇老师执教的这节公开课多了点“实效”,少了点“形式”;多了点“沉
稳”,少了点“浮躁”;多了点“实在”,少了点“表演”。最重要的是,不论是他的课堂活动设计,还是他的课堂教学行为,无不体现出其“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的教学思想和扎实的教学功底。课堂有两大亮点:
亮点一:
竞赛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尤其是高一学生,他们不会像初中学生那样不经意间在上课调皮捣蛋,也不会像高三学生那样在高考指挥棒的重压下只知“埋头苦干”,他们活泼好动,争强好胜,个性鲜明,求知欲强,爱自我表现。王晓宇老师正是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沉浸在竞争的氛围中。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们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抢答积极,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于是,在上课一开始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高潮,为整堂课的教学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最后的小组合作讨论环节并板书到黑板达到了这节课的最高潮。
亮点二:
王老师采用竞赛抢答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充满活力。
曾玉萍第8节课在高二二班进行了公开课的展示,课题为《基础写作:人物介绍》,本堂课的针对性非常强:主要是针对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大部分学生对写作感到无从下手,胡乱写些英语单词或不着边际的句子充当字数,错误频出,行文不流畅,表达不地道,无写作质量可言。曾老师在上课一开始就提出本节课的目标:根据所学词汇和句式完成2012年高考人物介绍的基础写作;接着就从五个方面介绍怎样进行人物写作以及写作中常用的短语和句型;随后在成就个案部分,曾老师对学生写作过程中最困惑的地方:如何把题目中的信息整合成五句话进行写作,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指导,让学生觉得英语写作也不再是那么难,那么神秘的了。接下来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大多数学生按要求在12分钟内当堂完成了2012年的高考作文。曾老师做了一个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学生之间互相批改作文,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曾老师把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出示给学生,让他们根据标准给其他同学作文评分并订正错误的地方,让学生学会如何评价自己或是他人的作文,以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最后从曾老师展示的几个学生的作文来看,学生的作文分数能达到12,13分(总分15分)。总的来说,这是一堂教学特色明显,针对性强,非常实用的课,对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非常有效。
第九节课是何烟霞老师的有关《健康饮食》的写作,何老师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写好读写任务的第二部分。何老师教态自然、亲切,课堂师生关系融洽,课堂设计紧紧围绕本组教学范式开展,题型设计和讲解均站在了高考的角度,有指导性。本节课亮点:1,通过复习相关词汇来帮助学生扫除障碍。2,教会孩子学会用较多的词汇来来表达,使文章更精彩。3,引导孩子们掌握写作的步骤。 如在写作过程中首先写主题句,再写支撑句,使 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4,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连接词,是文章连贯紧凑。5,鼓励孩子们大胆使用我们高中学过的词汇来代替初中小学时所学的词汇来表达,使文章更生动。整堂课,学生学习氛围活跃,师生互动频繁。
本次“为明杯”优质课大赛初赛已经落下帷幕,从这次大赛中,教师不仅再一次地深入实践了本组的教学范式,让学生掌握了写作的技巧,为学生一直畏难的高考英语的基础写作做好了良好的技巧训练,同时还实现了本组项目研究的深化,真正实现了一项成果多项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