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明杯兼容课堂精彩持续时——记小学数学课堂赛事
在第3周,数学低段备课组二年级组率先行动,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为研究点,进行了同年级组的同课异构比赛。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为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通过教师创设的各种学习情境,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能够自主探究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行内化与提升,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经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真正做到乐学、爱学、会学。
为了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式教学氛围,我们低段数学组的老师经过反复探讨研究,已形成一定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理解情景的意义,提出数学问题,用数学语言描述数学问题,置学生于问题情景之中,使其产生认知冲突,激活思维。教师顺势利导,引入新课,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中,归纳总结,共同建立数学知识模型。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空间。
(三)练习应用,拓展延伸:是进一步巩固知识、深化知识、由知识转化成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水平、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的有效环节。在此环节,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采用多种练习形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我。
(四)评价总结,情知共融: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对自己进行一下评价。这一过程,是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条理的、系统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参与学习的精神状态进行肯定,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喜悦,充满后继学习的信心。
继二年级之后,一年级的数学老师们也开始了“为明杯”的赛课《认识人民币》。二年级老师主要呈现“自主探究”的学生学习方式,一年级老师们更侧重于 “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首先出赛的马桂红老师紧紧抓住孩子们喜好,设计《喜洋洋》动画为主线,完美的把知识贯穿在整个故事情节之中,并设计了几次的小组合作学习环节让学生多层次的认识人民币,如给“人民币分类”,“超市购物活动”等等,都充分的体现了“小组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范式。而且马老师很注重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孩子们不仅仅学会了知识,更增强了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使得这不仅是一节高效的趣味数学课,也是一节爱国主义教育课,有效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个个“乐学”“会学”“主动学”。
陈艳桃老师在这节课里也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看钱、认钱、钱的分类、换钱、比钱等活动,让孩子们以小主人的身份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积极思考,充分地认识了人民币。同时陈老师以特殊的小组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来串联整个课堂,首尾呼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轻松愉快地氛围中掌握了新知。
姚佳媛老师的这节课,同样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动物小虎创设情境,并让学生在四人小组活动中及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认识、了解人民币,并学会使用人民币。在课堂中,姚老师通过让学生掌握认识人民币的方法,以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人民币进行分类;通过小组兑换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关系;通过小组购物活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掌握关于人民币的简单换算,进而学习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谭健敏老师主要创设了一个银行的情景,让孩子通过当银行小职员来了解人民币知识。在课堂中,谭老师先从2元、2角、2分3种不同面值人民币的对比,让孩子发现辨认人民币的方法,并且出示了一个5角的纸币与硬币,让学生明白数字与单位相同的不同材质的人民币面值也能相等。同时,谭老师还设计了存款,取款和换零钱的小组合作交流环节,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人民币,明白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给孩子发工资,让孩子明白挣钱不容易,不要乱花钱的道理。
虽然在课堂中,我们的教学仍存在着许多思考不足的地方,但我们仍会努力实践探索,营造更加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