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培班为明讲坛:名师作文专题讲座《人物角色的描写》
作文无论在小学抑或初中的语文中都是占领了举足轻重的位置。4月3日下午“元培班为明讲坛”第3讲,邀请我校教科研中心副主任唐少生老师作了《人物角色的描写》专题讲座。
唐主任在北大附中为明广州实验学校初中部曾任教学主任多年,一直担任初中语文一线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语文课堂深受初中学生的喜爱。
唐主任以初中学生写的《我的母亲》为导入,谈论初中生的作文如何有别于小学生写的作文。同样是《我的母亲》,小学作文学生通常还会停留在人物的单一性的描写。“母亲是一个人,母亲又不是一个人。” 这么一说就激发起元培班孩子们的好奇心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话锋一转,以一部电影《叶问》举例阐述。这部电影作品获奖颇多,为什么这部影片这么受欢迎呢?唐主任介绍了该片的编剧黄子桓先生在剧情中的三个主要比武场景是如何打造人物角色的。
叶问是当时广东佛山咏春拳第一高手,频与当地武师切磋武艺。全片十余场打戏赢得满堂彩。最突出的是三场比武,叶问的三次迎战。编剧通过对人物的多方位的打造,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谦虚、低调、爱国的人物。“一个叶问,又不是一个叶问”。一个完整的叶问,他是非平面的。电影彰显他的武艺高超,其崇高武德人品堪称楷模。他推崇咏春拳的发展,堪为一代宗师,最终将中华武术发扬光大。作品饱满的人品塑造,是影片获奖的重要因素之一。
唐主任继而又举了初中语文课本中胡适所写的文章《我的母亲》。胡适是如何从具体事件中概括了母亲的形象、品性和特点,与小学生、初中生作文写“我的母亲”时容易对“母亲”形象的单薄塑造相对比。那么胡适又是如何落笔的呢?胡适先生通过叙述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其笔下的“母亲不是一个人”,她是自己,也是妻子,是母亲,也是女儿。文章中的多个具体事例,多角度的选材,成功地塑造了“母亲”的饱满品格。作者笔墨所到之处,“母亲“的鲜活形象跃然纸上。
无论是作为即将面临小升初考试的六年级学生,还是升读初中后,我们都希望写出优秀的文章。而优秀的文章总是有方法可循的。例如,多读优秀范文,积累,借鉴他人好的写作方法,这都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多看,多学会观察社会、生活,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为写好作文提供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透过事件的表面看本质,看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这是作文立意深刻的基础。多练笔,用文字表述下来,以提高表达能力,这是作文水平提高的根本。
(照片拍摄:汤丽莉。 照片编辑处理:李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