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力在画笔间游畅—小学部陈琰同学获区科幻画一等奖
在刚刚结束的海珠区第三十届科幻画绘画评比中,我校小学部杨晓飞老师指导的五(7)班陈琰同学的科幻画作品《登革热的克星》荣获区一等奖,并选送市里参与评比。
本次科幻画比赛是由海珠区教育局、海珠区科技和信息化局联合举办的一年一届的面向全国的科学创新性绘画,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三十届。本次是区级评选,根据作品的选材、创意和新颖程度推选到市、省及至全国参与评比。据本次科幻画评选负责人古方老师透露,本次参与区级评选共收到海珠区高中、初中、小学作品总数百余件,最后入选市赛共20幅,其中初中13幅,小学7幅。本次作品能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再次彰显了我校小学部学生的绘画实力。
科幻画是每年都举办的常规性比赛,在作品的题材方面经过这么多年的选题,有很多领域都没有太多的创新,在接到通知后,杨晓飞老师选定了五(7)班陈琰同学。该同学在学校学习五年以来,一直都在美术选修班学习。他绘画功底强,且善于画面塑造。是一个不二的人选。
◆科学指导 精心选题
科学幻想相对于普通的想象画来说难度要大点。难度在于科学幻想不仅要想象合理,还要讲求科学性。从历届的选题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把目标锁定宇宙航行;新型能源;废品利用;未来工具居多。考虑到近期广州大力的灭蚊行动,所以决定本次的题材结合时事。作品紧紧围绕“灭蚊”。题材选定后,杨老师和陈琰同学一起商量如何表现这个题材。是以何种形式表现,经过多方推敲。最后以“灭蚊机器”为原形的方式展现。
◆拓展思维 奇思妙想
在“灭蚊机器”的外形创意上,陈琰同学提出应该是蚊子的天敌—蜘蛛。作品紧紧结合科技创新。在造型上,把蜘蛛与高科技电子产品相结合,以电子蛛网为诱捕方式、以探测雷达为导向。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环保、创新、节能。在绘画表现形式上,抛弃传统的白纸绘画的方式,采用有色卡纸,以单色调创作。作品呈现棕灰色调,整体和谐而富于变化、简洁但并不简单。
◆教师辅导 去粗留精
对于该作品,杨老师给予了肯定。科幻作品除了本身的科学性、想象性,其应更注重艺术性。但由于陈琰同学是第一次参加,在作品的整体把握上还有所欠缺,作品的张力不够。对线的处理不到位,没有力度。面临诸多问题,杨老师决定把画面各元素打散重组。采用辐射式构图,目的是让作品在视觉上有纵深感、空间感。对于线的运用,采取“外粗内细”的形式,对于电子蜘蛛外形可用粗线强化,电子蛛网采用细线勾勒。这样粗细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在颜色上,杨老师提出尽量控制在三种颜色内,目的是让作品更加协调而不花哨。
经过师生半个月 “午休课堂”的奋战。作品终于完工,可以说是代表了学校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11月10日,杨晓飞老师带着作品原件前往绿翠中学东校区参加市赛的二次辅导。主持本次辅导的专家是历届科幻画的负责人古方老师。在作品点评时,谈到我校《登革热的克星》画作时。对作品本身给予了高度的赞赏;他认为,此作品在题材上新颖,表现严谨大胆,在市级评选是很有希望的。同时,也希望咱们的作品在二次辅导后,更加成熟,走得更远。
昨天的幻想,正在成为今天的现实,而今天的幻想可能是明天的现实,这就是孩子的科学•幻想•绘画。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校优秀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学校的孩子将会飞的更高更远。
《登革热的克星》作品创意说明:登革热肆意泛滥,全国都大力开展灭蚊措施。本作品创意为:画面整体为一个大型的电子蜘蛛网,在每一个网格的连接处分布大量的荧光宝石,可以散发出幽幽绿光,此光可以吸引进蚊子进入捕获区,并对蚊子进行干扰。在网格的中央有一个辨别方位的小型雷达,可以检测在网格的某个区域有蚊子入内,随后电子智能蜘蛛可以根据雷达发射的信号进入该区域捕获蚊虫。在电子智能蜘蛛的屏幕上可以显示捕获的数量,电量信息有信号强弱功能。相信在《登革热的克星》的作用下,真正成为蚊子的恶梦。做到蚊虫一扫光。
名词解释:科幻画是科学幻想的内容,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通过绘画的手段,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绘画形式。具体讲就是我们在理解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想象,运用绘画语言创造性的表达出对宇宙万物、未来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遐想而产生出来的绘画作品。科幻画是真实反映孩子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种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