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部“会学爱学主动学”有效教学研究活动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贯彻学校课题《“三环五优化”提升教学成绩的创新管理研究》,落实学校构建“高效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行动研究,小学部开展了“会学、爱学、主动学”有效课堂教学范式的研讨。
小学数学教研组积极开展了相应的课堂教学研究。每个年级推荐一位老师上研究课。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大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课型,围绕“有效教学范式”设计教学环节;在磨课时老师们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团队的集体智慧;在上课过程中,6位教师虽然课型、教学风格各不相同,但在体现高效课堂上却表现出更多共性特征。
表现在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教案”为中心向“导学案”为中心的转变,以“预设”为中心向课堂“生成”为中心的转变。从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特点看,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较以前明显增多,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明显增强,从课堂学生的学习状态看,学生发言积极,专注听讲,合作的有效性加强了,课堂上多了讨论声、交流声,学生学得有趣,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课堂学习高效的特点看,老师们都能使用导学案,当堂检测,及时反馈,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所学知识。从教师的状态看,教师讲解的时间得到有效的“自我控制”,还能恰当使用课件、学具、教具来辅助教学,并且评价多样鼓励及时。执教者精彩的课堂呈现,形成了一些先进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为数学组的各位教师带来了不少启发。
低段数学备课组长冯少飞老师执教的一年级《100以内口算退位减法》,精心设计动手操作的学习环节,让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出算法多样化,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并且自觉构建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突破了难点。又通过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退位减法的比较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二年级马桂红老师执教的《有余数除法》,整节课让学生动手在“圈一圈”的过程中形成“余数”的表象,再进一步抽象成数学算式来表达,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又利用多种表征形式的相互映衬,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最后通过“分一分”、“比一比”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理解、体会商和余数单位的区别,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为学生提供了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不是束手无策,而是用自身的智慧去探求数学的奥妙。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年级胡翠芳老师执教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整堂课始终贯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通过小组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提出质疑、观察分析,实践应用等多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活动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学生通过摆、说、议、练,独立探索,合作研究,大胆发表不同见解,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和观察分析的能力。还结合生活实际,设置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拓展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中段备课组长成岑青老师执教的四年级《小数的性质》,本课采用联系生活,引入新知,应用新知的教学过程。很自然的从生活中引入、探究和应用。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导,主动参与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数学结论的获得及数学知识应用的全过程。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既注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还在课堂中渗透了迁移和类比的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五年级张民慧老师执教的《分数与除法》,本节课学生经历了课前预习,自己准备学具,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展示交流、观察比较、总结归纳等方法。教师围绕两种分法精心设计了具有思考性、合乎逻辑的问题串,“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沟通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有利于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习得知识,体验了成功所带来的信心和力量。
六年级谭兆佳老师执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这是一节复习课,谭老师通过 “ 回忆整理 —— 构建网络 —— 实际应用 ” 等环节,充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在学生自主探索中合作交流,促使学生在自主整理和综合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精制加工,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练习设计由易到难,以综合型题目为主,发展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充分展现了我校小学部数学教师的教学实力。相信,只要我们数学教研组全体老师转变观念、齐心协力,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提升教学研究的能力,一定能构建出具有我校特色的“高效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有效教学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