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5班同学参加南海大洋钻探全球视频互动
2014年3月3日下午,初一(5)班的同学们迎来了一节别开生面的班会课,因为今天他们将和参加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49航次」的来自10个国家地区、8大专业的科学家们进行面对面的视频互动交流。此次机会难得,我校是广州市首个获得此机会的学校。本次活动由孙珍老师主持,东方卫视的汤昊鹏记者录制,德育处金俐主任和初一年级级长陈彬老师全程参与了本次互动交流。
孙珍老师和我们介绍说,此次航行由美国深海钻探船「决心号」执行,1月28日从香港出发,预计3月30日从台湾基隆登陆。这次计划对日后找出石油位置、监察地震、研究海底微生物等,贡献重大,亦可推动中国深海科学技术发展。参与航程的科学家团队来自10个国家地区、8大专业,包括13名中国科学家、6名各国华裔科学家等。
活动现场,当孩子们第一次与钻探船上的科学家们见面时,满是兴奋又满是疑惑。“为什么要选择南海作为钻探的地点呢?”我们采访的首席科学家兼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教授林间表示,“位于西太平洋的南海有重要研究意义,南海是我们的母亲海,但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她的确实年龄。现时科学家估计,南海年龄约3200万年至4500万年,但仍未有任何证据支持这说法,专家期望透过钻探证实。”
“这次钻探到底要钻到多深的地方?需要多少时间呢?”首席科学家兼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李春峰介绍指,专家队伍计划于南海水深约4,000米深海盆完成3个钻孔,井深约4,000米,需钻探54天。
来自法国Tuluse研究所,地球物理和构造学家Anne Briais(安)介绍说,此次钻探将透过钻探玄武岩样本,剖析及研究岩芯内结构,有助精确确定南海深海盆扩张的开始与终结年代、与地球深部关系,亦可研究南海扩张对气候演变的影响,以及探究海底微生物多样性。 作为南海年龄的预测者之一的Anne Briais(安)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她的工作间,并向我们的孩子演示了实验过程。
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Santa Cruz分校的赵西西教授给我们展示了地层中取出的岩石样品的检测过程和放到岩芯里的杯子被地层压力压变型的样子。
采访过程中,科学家们提得最多的就是学习,全面的学习,专业的学习,孩子们都被科学家们不畏困难、执着认真、不懈 求知的科学精神所感染。
“做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人”是我校的育人目标,此次活动让孩子们扩展了视野,与来自世界各国各领域的科学家们有了一个近距离的了解,为孩子们成长为综合素质的人才上了生动的一课。






















附:受访科学家名录
林间(Lin Jian):来自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是地球物理学家,本航次的两位联合首席之一,主要研究大洋和地震
李春峰:来自同济大学,地球物理学家,本航次的两位联合首席之一,主要研究海洋重力、磁力和地震
Anne Briais(安):来自法国Tuluse研究所,地球物理和构造学家,主要负责岩芯地球物理属性测定和解释
Peter Clift:来自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沉积学家,主要负责沉积物源追踪;
姜涛: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沉积学家,主要负责沉积物沉积环境分析;
张国良: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岩石学家,主要负责玄武岩分析
赵西西: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Santa Cruz分校,古地磁学家,主要负责沉积物和玄武岩磁性分析
Renata:来自巴西,古生物学博士生,主要负责有孔虫分析定年
Ivan:来自巴西,古生物学家,主要负责放射虫分析定年
李前裕:来自澳大利亚,古生物学家,负责有孔虫和放射虫分析定年
苏新: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古生物学家,负责钙质超微化石分析定年
包锐:来自瑞士联邦理工大学,生物学家,负责有机物化学分析
Kelsie:来自澳大利亚,岩石学家,主要负责火山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