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名师精品讲堂”教学工程扎实有效
“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让优秀成为习惯”,是我校鲜明独特的教师文化。3月,小学部通过专家引领、名师示范、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全面提升教育教学工作,扎实落实 “名师精品讲堂”教学工程,聘请特级教师进行听评课活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素养,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语文科课堂亮点:
☆唐春霞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课文节选片断只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以及本单元单元导读中提出的能力重点: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教师将本课的重点、难点确定为:体会作者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在教学中,唐老师通过朗读正音,让学生感受古典白话文的语言与现代语言的不同课堂上,引导对学生对严监生形象进行交流,并通过抓细节描写,情节设计的巧妙,来学习文本,努力体现阅读课本质,切准小说教学的特点,真真切切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读出形象,补白心境,读悟性情,以“见文—见形—见心—见性—见本”贯通整个教学流程,在此过程中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结课时,独具匠心,从《儒林外史》中截取几个情节让学生猜想这样一个吝啬的严监生,会怎样对待自己的老婆和哥哥,引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龙旭老师所执教的《一面五星红旗》,通过开篇设疑“面包店老板先后对‘我’的态度为什么截然不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贯穿于整个课堂。然后从“体会‘我’的遭遇”、感受‘我’的爱国心”两方面引导学生划、读、想、说,让学生走进文本,展开对话,升华情感。特级教师李俊晔老先生在点评时指出,这节课展示了执教老师良好的语文教学基本功,展现了课堂教学的激情与活力,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遵循了从“整体——部分——整体”的语文教学规律,表现出了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
☆梁腾芳老师执教了《画风》一课,整堂课最大的亮点是在“画风”中飞扬了孩子的灵性。课堂伊始,师生共同朗诵了叶圣陶老先生的诗歌–《风》,激发了学生兴趣,唤起了童心;教学过程中,师生聚焦“画风”,品读感悟,分享童心;在教学最后一环节,老师引导学生驰骋想象,谈风画风,用补白叶老先生的诗歌形式,人人充当小诗人,放飞童心。
☆张志红老师《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重难点: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中读出美感,感受语言表达魅力,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时通过以下的设计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一)抓住一条主线,使教学结构清晰。在教学中,教师始终围绕一条主线:“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来进行教学,这样就使整个教学结构清晰、合理,教学过程流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点体会3—6自然段的四处风景,让学生默读课文,抓住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风景的句子,在头脑中想一想作者描绘的画面,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然后交流品味。不仅读给大家听,还要说出喜欢的理由,说后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读,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
(二)适时进行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给了学生广泛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乡下人家除了养鸡外,还会养什么?模仿句式写话,让学生自由写后汇报读,然后让学生在听了别的同学的汇报后修改再同桌互相欣赏。晚霞中在院子里晚餐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学生闭眼听课文的配乐朗读,想象眼前能出现什么画面。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得到了发挥,他们笔下的狗、猪、牛、羊、鹅、猫等动物一个个都有了生动的形象,对乡下独特迷人的景色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从普通的场面体会出乡村生活的美。
☆范鸿飞老师执教的《两只小狮子》,是一篇孩子非常感兴趣的童话故事。范老师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同时,针对一年级孩子年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于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活泼的形式,不断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他们热爱语文的情感。注重以读为本,积极培养孩子们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感受。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不能把学生的实践活动代以老师的分析。所以老师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挖掘重点词语,联系句子,做做动作、引导学生想象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让每个孩子的学习兴趣得到一次又一次激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反复诵读感悟,体验课文的情感,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愿意做一个勤学本领的好孩子。
☆刘志勇老师挖掘资源,利用《晏子春秋》的原文(文言文)与改写的课文作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与感受晏子在“使楚”事件中“有礼有节”的风范与机智巧妙的语言。
☆王宝莲老师的《桥》一课,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教师先让学生画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段,谈谈原因,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认识。朗读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沉着、镇定。加深对老汉的理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周艳星老师《美丽的小路》上的是第二课时,这堂课教师以诵读来带动整个课堂阅读教学,通过画面和文字的交织出现来促进学生感受理解课文内容,再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小路从美到脏的过程中小动物们情感的变化,让学生悄悄走进课文,从“读懂”到“读活”,层层深入,让阅读变成学生个体对文本的感受和体验过程,激发出学生独特的感悟,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起学生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促使孩子自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
☆谭红梅老师上的一年级下册的《识字四》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识字课。在教学中,教师把握住了低年级识字教学的主要任务——识字、写字,把课文读通、读顺、读熟。并通过多种有效的方式,将这些任务落在实处。其中,最突出的有三点。
(一)识字教学体现层次性,运用多种方式复现生字。识字教学根据儿童识字“认得快,忘得快”的特点,对生字的认记要采取多种方式,反复认记。这堂课,教师根据生字的不同特点,采取了多种识字方式,从看图读拼音识字,到读拼音识字,再到去掉拼音识字,在游戏中识字,生字的识记有层次、有梯度,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对生字的认记得到了巩固。
(二)注重引导发现,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识字教学不仅仅只是把教科书上规定的那几个字教给孩子,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独立识字。老师比较准确地把握住了识字教学的这一目的,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识字的方法。如,在学生认识了蜻蜓、蝴蝶、蚯蚓、蝌蚪和蜘蛛等生字后,引导学生发现借助形声特点识字的方法。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学生的识字能力得以提升。
(三)迁移学习成果,发展学生语言。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在完成识字、读书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语言实践活动。通过说话练习,鼓励学生运用课文的句式说句子,让学生感到“我也能编儿歌”,“我也可以做一个小诗人”,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乐趣,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李晋雯《她是我的朋友》讲述了战争时期,在一所孤儿院里,小男孩阮恒为了挽救同伴垂危的生命,宁愿牺牲自己,毅然献出鲜血的故事。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的动作、神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活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师抓住人物的动作感悟人物的内心;抓住重点词句,引领学生倾听作者心声;抓住文章的空白,指导学生倾听课文中人物的心声,这是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主要方法。例如:在重点体会“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的时候,教师首先让学生质疑问难。当学生的问题集中在为什么一只小手举起来又放下,然后又举起来时?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对三个动作的体会走进人物内心。从学生的交流中,李老师感到他们理解和体验的并没有到位,此时她设计了这样一段文章补白。“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他想: )忽然又放下去,(他想: )然后又举起来。(他又想到: )学生在边读边体会中,体验到小男孩内心激烈的斗争,同时也一步一步走进了人物的情感世界,从而突破了教学重点。
☆王崴老师的《动手做做看》一课,是一节“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语文课。字词句段是语文的皮毛,最关键的是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和能力。这篇课文蕴含深刻,不仅让学生“知”,还要学生在生活中“行”。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在总的“先学后教”的基础理念上,让学生的思考明晰起来。为什么大家那么相信科学家话?为什么伊琳娜不相信?
“哄骗” 是全文的文眼,全文都围绕“哄骗”展开,怎么哄骗——怀疑哄骗——发现哄骗——“真的是哄骗”。问题很奇怪,根本就不符合逻辑,王老师抓住问题很奇怪,但其他小朋友却深信不疑,只有伊琳娜产生疑问。抓住重点词感情读读,演演,让学生深入情境,感同身受。
☆李梅老师《七颗钻石》一课,学习重点是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同时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课堂上教师设计了通过找“变”和悟“爱”来引导学生去感悟、去挖掘课文的内涵——爱能创造奇迹,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然后采取质疑、不同形式的读、想象说话等方式让学生走进童话世界,走进文本,深化情感。通过找关键词语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贯穿于整个课堂。
这节课目标清晰,重难点突出,注重方法指导和想象说话能力的培养,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整节课书声琅琅,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想象丰富,在感受水罐神奇变化的同时也很好地理解了爱心所带来的力量,是一节高效的课堂。但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
☆黄丹丹老师的这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这达到了本节课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这节课的引导对话读的过程中,孩子精彩的表现赢得听课老师高度赞扬,解决问题的环节孩子们各抒己见,让整节课活而不乱。
☆孙敬婕老师执教的《16、要下雨了》一课,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快要下雨的时候燕子飞得低,小鱼游出水面,蚂蚁搬东西。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角色体验,同桌合作,男女生对说,教师引读”这四个层次的读文,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同伴的帮助下,自主地读和感悟,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较好地感受、体验了课文深刻的现象联系,从而较有实效地挖掘了这个教材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到雨前动物行为的变化与雨前气候状况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注意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习惯。
英语科课堂亮点:
☆詹瑞芬老师执教《Unit 8 What time Do Yongxian’s Classes Begin? 》一课,大胆改革英语课文教学一贯常用的教学模式,创新采用朗文英语“语篇教学”的思路方法设计新课,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环节严谨、内容层层递进,以“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为着眼点,通过设计系列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概括及语言运用能力。
☆童君老师 《Unit3 This Is My Room》一课改变了以往上口语课的模式,是尝试用新朗文的教学模式来做的一节公开课。本节课内容是Unit3的Story Time部分。
这是一个简短的小故事,为了尝试新朗文的教学模式,教师将本节课的研究点定位:基于理解,培养学生连贯说话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故事中句型的熟练掌握和运用,难点是理解故事,连贯说话。课堂上童老师首先用猜谜语的形式引出了spider, 再让学生整体感知故事(观看金太阳),经过两次整体感知,老师鼓励学生复述故事内容。然后,教师有表情地讲述了这个故事,再请学生尝试着复述故事。整个课堂教学步骤如下:整体感知——复述故事——学习故事——表演故事——拓展故事。
在突破重点句型:Under the…/ It’s under the…时,童老师首先利用故事图片进行提问,然后请学生看图回答;其次,用玩具小狗来提问,将玩具小狗任意放在教室的某一位置并提问:“Where is the dog?”学生能用“It’s…”最后在拓展环节,老师让学生用这些句型编一个故事,通过童老师的示范,学生能编一些简单的故事。
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故事,连贯说话。课堂上通过让学生观看故事动画、板贴故事图片等,让学生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理解故事意思,并通过分角色朗读、戴头饰表演、师生表演等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故事。最后,在学生理解故事意义后,教师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图片和提示语,自由编故事,从而培养他们连贯说话的能力,部分同学说的很好,有创意,表达清晰连贯,少部分同学要加油。
☆贺光艳 老师《Unit 5 Saving the Broken Tree》一课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穿插多种教学形式对知识点的复现。注重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注重高年段写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提问、排序、填空等课堂练习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巩固。在进一步拓展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思想道德意识的渗透。
☆李清君老师的《 Unit4What Do You See?Sing a Song< A Picture Of Me >》一课,尽可能多地给孩子们提供一种“说”的机会,他们的勇敢,落落大方,不拘一格的提问方式,流利的英语的口语让老师们耳目一新。
这堂公开课的主要内容是Unit4What Do You See ?中的一首新的歌曲 :<< A Picture Of Me >>,通过热身运动,许多问题都是学生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向教师提问,然后由最后一句提问:What do you see in the classroom?……..引入本堂课的重点。在教这首歌曲的过程中我是通过循序渐进,由词到句,层层递进的方法,让他们先突破新的单词,然后再到句子,最后再到听,唱,会唱。其中用了个人认读,小组唱,大组唱,全班合唱,玩游戏等等方法。
数学科课堂亮点:
☆周志红老师《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课,以爱迪生巧求灯泡体积引入新课,激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再以怎样求一块石头的体积,引发学生的思考,动手实验,在操作和观察中,得出结论:水面上升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由此得到求不规则物体的方法。然后通过层层深入的练习,让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简便的方法,通过学习,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学习能力都得了很大提高。
☆谢炜康老师在《分数的意义》这节课中让学生认识到:不仅可以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还可以把许多物体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相应的几份。本课主要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强化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动手操作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以学生“亲身经历”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的。
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糖、棋子、橡皮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分一分”去创造分数,进而让学生在说一说的过程中体会到“一个整体”,从而体会分数的意义。在教学的过程,让学生从具体的“一个整体”,如:4个橡皮、6颗糖、12颗棋子等具体的事物中不断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单位‘1’”这个概念。教师利用一段顺口溜来让学生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一只大饼一个梨 ,(一个物体);一吨稻谷一克米, (一个计量单位);一片树林一群鸡,(一个整体),都可看做单位“1”,同时让学生说说哪些事物还可以看做“单位‘1’”,让学生从抽象再次回归到具体。在这过程在,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孔晓老师执教的《比较大小》一课,根据教材的意图,创设了聪聪和明明比赛的情境,整合教材的例题和“试一试”的内容,使学生连贯的比较数的大小等多种情况,便于形成整体的结构性认识。特别是借助学生自己填得数的题,很好的突出比较大小时应着重看的数位,有利于比较大小方法的总结和概括。通过学生相互合作,利用学具盒里的学具去探索解决谁大谁小问题,学生发挥的较好,并且有效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充分发散了学生的多种思维,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
体艺组亮点课堂:
☆张吉玲老师执教的二声部合唱《迷人的火塘》作为名师精品课堂的展示,目的是如何打造一节老师好操作,学生易学习,有良好的学习效果的音乐示范课。基于这样的目的,教师将这节课设计为一节综合课,通过复习名曲欣赏、合唱发声练习、节奏型的学习掌握、二声部歌曲的演唱、节拍创编、听辨练习等六个环节,将欣赏、合唱、乐理、创编这几项音乐课堂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放在一节课中。用聆听、示范、实践等教学手段让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容易且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糜清秀老师的《耐力跑》一课是一节比较难上的课,学生认为耐力跑就是一直的在跑,所以心里是比较抵触的,如何让学生主动、开心的投入到练习当中,教师是从两个方面进行切入的,而且从学生表现来看效果是非常好的。
第一方面,抓住学生不服输的特点。教师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选出2个负责人,成一路纵队站在篮球场的四个角上。第1组的第1个同学开始跑,跑至第2组时第2组的第1个同学开始跟在其后跑,跑至第3组时第3组的第1个同学跟,4组第一个同学跑完后每组的第2个同学开始跟跑至致全班同学全跑起来,再从第1个同学开始慢慢退回本小组位置。每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在小组长的加油声中都不肯掉队,紧紧的跟着前面的同学,95%的同学都达到了预期的运动量(体重偏胖的学生也都尽力了,但没有完成就辙出了队伍)。
第二方面,抓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仍然把学生分成四组,让学生以接力的行式在规定的时间力完成十个成语接龙(给出首字),学生先讨论再接力。学生很积极的投入到练习当中,也达到了课堂要求的运动量。
我校是“广东省中小学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小学部许多教师如今已被评为、校级、学部级名师,并在市、区教师基本功大赛和各种教学比赛中摘金夺银,所教学科的教学质量在全区名列前茅,在同行中起到辐射、带动作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我们的课堂研究仍在继续,亮点课堂和学科名师也将不断涌现,通过教师们持续、深入、扎实的教学实践研究,努力构建“为学生的学而教的课堂”,孩子们定会在轻松、愉快的学园、乐园中实现高分数、高素质、高品位,成为在未来社会中有实力竞争并走向成功、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