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校长发表文章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进行到底,对于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的老师们来说已经十分的熟悉了,它已经渗透到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融入到我们教师生活的血液里——工作就是研究,研究也是工作。
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进行到底,也就成为了我们学校教师文化的鲜明特征之一。
继去年《初中教育研究》“名人专栏”全年连载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雷丽霞校长的系列文章之后,《初中教育研究》“名人专栏”从2012年第1期起又开始连续刊发雷校长的系列文章。本期发表的文章就是《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进行到底》!
雷校长在这篇文章中谈到——
“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是一种习惯
“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是一种品质
“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是一种方法
“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是一种规律
“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是一种智慧
“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是一种文化
“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在教育模式、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根本变化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研究,进一步理清思路,确定重点,细化过程,掌握研究方法,突出研究实效,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进行到底!
这不仅仅是关乎提升育人质量的问题,更是每一位教师主动走上教育研究的幸福之路,帮助自己成为专业的、智慧的“六有、三好”新型教师的重要的实践课题!
附:
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进行到底
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雷丽霞
发表在《初中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建校以来,我校一直倡导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壮大,办学品质的不断提升,需不需要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谁来研究等问题都需要我们更深入思考。实践证明:我们需要研究,我们应研究的问题很多,教师人人都应该成为研究者。
“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是一种习惯。有了这种习惯的人,脑海中总是在萦绕着诸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者“什么问题、是何原因、如何解决”等一连串的问题。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工作上升到更高效的层面,享受不断成功的快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正是在“研究状态下工作”中实现的。
“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是一种品质。有了这种品质的人,始终在思考着如何使自己的工作变得更贴近学生的特点,更贴近教育的规律,更贴近家长的愿望,更贴近社会的需求。这种贴近的教育才有可能成为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才能是有效的教育。
“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是一种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的人,在工作中始终把面对的“行动”作为研究对象。工作的进程便成了研究的进程,找问题,找原因,找方法,找对策,不断的总结提升,不断的研究改进。
“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是一种规律。遵循这个规律的人,工作才能更加理智,思路才能更加清晰,思维才能更加活跃,教育才能更加有效。
“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是一种智慧。有了这种智慧的人,思维方式总是与众不同,在常规工作中总是不断实施着创新的行动,他们可以从众多的平凡中发现规律,找到方法,创造奇迹。
“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是一种文化。形成了这种文化的学校—定会有着浓厚的研究氛围,思考成为思路,思路成为方案,方案变为行动,行动创造成果,目标在研究中清晰,团队在研究中形成,思想在研究中深刻,专业在研究中提升。
“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让我们以全新的眼光审视教育问题,以独特的视角透视教育现象,以理性的探索践行教育工作。
几年来,我校开展了“寻找我们的遗憾,让遗憾远离学生,我讲我的教育故事,我讲我的微科研”等系列研究活动,老师们对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充满智慧,教师的教育理想和境界大大提升。
在教育模式、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根本变化的今天,新形式、新情况,带来了新任务、新问题,呼唤着新思路、新对策,更需要以新的教育理念,引导我们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正因为如此,我们一起理清研究思路,确定研究重点,细化研究过程,掌握研究方法,突出研究实效,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进行到底!
责任编辑孙晓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