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兴老师全区语文公开课再次获得赞誉
2011年11月17日下午,秋高气爽,宜人的天气迎来了海珠区初中语文教研活动。全区初二年级语文教师百余人齐聚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观摩了我校朱东兴老师的说明文现场教学课《奇妙的克隆》。
这是朱老师继2008年全区公开课《信客》之后的再次登场。作为海珠区语文中心组成员,朱老师用心、精心打磨了这节课,初二(1)直升班的孩子们进出课室秩序井然,发言积极、大胆,课堂表现活跃。他们时而安静地思考,时而热烈地讨论,时而唇枪舌战,时而练习测验,彰显了我校学生的厚重、大气。朱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用自己的智慧打造了高效课堂、和谐课堂、精彩课堂,呈现了语文的学习与积累,展现了名校师生的风采,再次获得了全区同行的高看。










课后通过“评价表”,全区听课教师对朱东兴老师的这节公开课以及我校初中语文教研成果进行了反馈评价。他们称赞我校教学理论具有前瞻性,赞誉朱老师知识面广,语言富有感染力,教学功底深厚,驾驭课堂游刃有余。
朱老师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再次走上讲台,真切交流了自己本次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以及体会和收获:
感谢教研室胥文莉老师给了自己这次锻炼的机会;本着“公开课常态化,常态课精致化”的原则,让这堂实在,不作假,不做秀,努力呈现一节“精品常态课”;在磨课的过程中,自己不断地琢磨过,疲惫过,困惑过,顿悟过,欣喜过;一次次的修改,就意味着一次次的进步;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看法,引发了自己对课堂更多的思考,这都是收获。
这节公开课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挑战如何把枯燥、乏味的说明文尽量讲得有趣些;二是挑战跨学科知识(生物)问题,不能上成了生物课,而要立足在语文的基础上去理解、掌握这篇说明文;三是这堂课的容量大,必须思考如何恰当取舍。
这课之前我们学了3篇说明文,孩子们对说明文有了一定的了解。我认为说明文文体知识中,逻辑说明顺序是学生较难理解的一部分。在前3篇说明文中,我只教给他们用排除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的方法来判断逻辑顺序。学生对三种说明顺序的理解,其实未必像老师们所想的那么容易。在学《故宫博物院》时,不少孩子找出了方位词,但不敢肯定这就是空间顺序。我把前面几篇说明文综合起来重点讲逻辑顺序,更能让孩子们对逻辑顺序有一个较清楚的理解。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分六个环节:环节一:导入。课前预习;“视频导入,激发兴趣。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谈谈读过本文之后,收获了哪些信息(知识)。还有哪些疑惑?达到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初步整体感知的效果。环节三:研读课文,局部探究。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让孩子们重点理解逻辑说明顺序。环节四:思读课文,拓展延伸。通过拓展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的兴趣。通过辩论是否支持克隆人,加深孩子们对克隆的理解,训练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环节五:寻读课文,当堂测试。讲练结合,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环节六:再读课文,课后作业。以《克隆之我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延续学生对克隆的思考。
这节课不仅是自己个人教学水平的体现,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次公开课收获的不只是今天这一节课,更收获于磨课的过程。收获了胥文莉老师、叶健玲老师等中心组全体成员有高度的指导;收获了我校特级教师刘传生老师、杨启华副校长的“大语文意识”;收获了秦新春副校长的大力支持和唐少生主任的智慧;收获了初二备课组成员的鼎力帮助,李华娟老师的热情帮助让我感动,丁国华老师很强的分析教材的能力让我佩服;收获了生物老师们(史桂娟主任、张坤、莫永亮、夏秋娣等老师)帮我解惑了生物知识;收获了信息中心黄斌、陈汉猛、陶德智、曹群老师帮我剪辑视频、录像、安装音响设备并指导使用。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课的过程是我们共同提升的过程,也是一种收获。
本次教研活动,五中的柳庭月老师、绿翠中学的黄健老师分别做了题为《中考说明文教考统一研究》、《有效作业研讨》的专题发言。最后,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的语文教研员胥文莉老师对活动进行了总结。
此次以说明文的教学为重点,以朱东兴老师的说明文公开课为主体的区教研活动,获得了成功!






附部分老师评课实录:
黄老师(绿翠):目标设置符合学情,明确、合理。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交流充分、有效。
吴老师(南武实验):1.目标清晰,层次分明,条理性强。2.能够紧扣文本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设计重点突出。3.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课堂容量大。
李老师(珠江中学):教师教态非常自然,课堂调控能力强。课堂上教师可更多放手给学生。
王老师(98中):1.老师知识面广,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2.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3.练习抓住了重点、难点。
肖老师(5中):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和谐,教学重点突出,学生讨论积极,教师善于提问,学生能积极思考。
梁老师(珠江中学):教师教态很自然,知识面较广。讲练结合。提问上课精练一点。
曾老师(97中):教学重点突出,抓住了关键难点。师生互动,气氛活跃。
利老师(41中):资料丰富多样,拓展性较大,学生参与讨论热情高涨。
陈老师(新滘中学):教师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运用多种方法,体现了新型教学方法中学生的主导作用。
李老师(绿翠中学):教师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互动交流充分、有效。条理清晰,深入浅出。
何老师(江南中学):资料丰富,有效地补充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兴趣浓厚,教师以生为本,解说透彻,视频导入极大地活跃了课堂。
杜老师(江南中学):资料充足,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学生参与讨论热情高涨,参与度高。
谭老师(劬劳):1.能结合实际,有效调动学生思考,故学生的状态好。2.课件设计合理,信息量适中,有效达到了教学目标。
刘老师(新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科学得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导作用。
梁老师(78中):教学条理清晰,拓展延伸部分教学生动,当堂测试内容能结合考点。
罗老师(聚德):教师语言精练,课堂容量大,重点突出,逻辑顺序讲解透彻。
李老师(赤岗中学):说明文知识体系构建良好,提出较为明确的概念。图文结合,简明清晰。拓展延伸部分思想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