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部李晋雯老师学区课例研讨课获好评
2011年11月16日下午第二节课,小学部三年(2)班教室座无虚席,掌声阵阵,低段教研组长李晋雯老师的执教课《掌声》在“同中一学区三年级语文集体备课课例研讨一”进行了展示。李老师的课堂给在座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这节课,李老师围绕题目“掌声”进行情境谈话,一下子拉近了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距离,课堂学习在掌声中拉开了序幕。在学习课文时,老师重视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融入文章角色。在体会两次掌声不同的含义时,教师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教师的范读、角色互换、人物对话等方式,使学生在感知文本的同时,顺利走进文本,使学生设身处地与课文角色同悲共喜,对给予掌声和受于掌声的情感体会水到渠成。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谈掌声、写诗、在《掌声响起来》的歌声中学生们饱含深情的朗读等环节,不断升华研读文本的内涵,孩子们的情感也得到了提升。








这是一节面向全学区的三年级语文老师展示的课堂,同中一学区、三年级语文备课组对这次活动相当重视。11月9日下午学区老师和本校小学部一至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在我校A306会议室进行了集体备课,会上李晋雯老师交流了自己的教学设计,随后大家一起研究,讲思路、讲方法,从整体到细节,大家集思广益。
会后,李晋雯老师结合大家的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从导入到新课,从问题的设计到作业的布置,从预设到生成,从板书到课件,都做了精心的设计。为了让课堂更新颖,更有创新,李老师多次进行了试讲,三年级全体语文老师参与听课、评课,自始至终地参与教学研究,献计献策。
展示课之后,听课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对李晋雯老师巧妙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生良好的课堂常规以及精彩的表现等方面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课堂中提升,在研究中发展!这节公开课的成功展示,既是对李老师的一种鼓舞,也让老师们从中感受到了集体备课的魅力。在学校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中,老师们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自身专业素养不断提高。
附部分老师的评课:
学区负责人:教师素质高,范读精彩,导入自然,板书简练,以“掌声”开课,贯穿好,以诗句让学生会感悟掌声的魅力,设计巧妙。
龙老师:本节课重点突出,紧扣文本,始终围绕“掌声”展开教学,围绕“英子的来信”对文本进行理解。
南武小学:注重学生的说话能力培养,训练很到位,教师入情入境地朗读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教学中英子的来信处理环节极具艺术性。
崔老师:教师经验丰富、富有机智,课堂上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从听说读写中训练学生会,情境创设好,教师对学生会的评价到位,整个教学过渡自然。
镇泰小学:教师对文本钻研得很透,情境创设设计好,能走入文中人物的心灵。
梅园西小学: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角色互换、情感对话环节设计巧妙,效果好。
滨江西小学:教师注重语言训练与人物心理有机结合的设计,值得学习。
后乐园小学:本节课主线清晰,注重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同福中小学:这节课情境渲染成功,教师重视以读代讲,以写促读。







附《掌声》教学设计:
上课时间 | 2011年 11月 16 日 星期3 第12周 共2课时 第 2课时 | ||
课 题 |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掌声》 | ||
班级:三年级二班;教师:李晋雯 | |||
教 材 简 介 | 《掌声》这篇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 根据课文内容,可分为掌声前的英子和掌声后的英子两部分。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文章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课文通过外在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 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学生的情感不容易与作品的情感、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含义,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设计上,以英子的内心变化为切入点,通过仔细揣摩重点词句,领悟文字背后的声音,在读读说说中与文本对话,进而,在情景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领会内涵。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 ||
能力目标: 在学习课文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语感,在语感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 |||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联系生活,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的看待自己。 | |||
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孩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 ||
教学难点 | 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 ||
教 法 | 本节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谈话式教学法、 读中感悟教学法等 | 课型 | 新授课 |
教具及 教学手段 | 多媒体课件 |
教学程序及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预期活动 |
谈话激情,导入课文。 | 1、 谈话,初步了解掌声的含义。 2、 教师小结:刚才我听懂了大家的掌声。那里有对我的鼓励,有对上好这节课期盼。 3. 板书课题: 掌声 指名读英子的来信,感受爱 | 在于学生的交谈中,拉近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距离,使学生对掌声有的初步的了解。 在朗读中,感受掌声的力量。 |
前后对照,感受英子的变化 | 1. 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掌声前忧郁的英子。 指导用关联词“因为……所以……”说话,了解英子忧郁的原因。 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英子的内心。 2. 学习第四自然段,了解掌声后开朗的英子。 朗读感悟。 再次朗读英子的来信。 | a. 通过自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b. 找出相关语句,体会掌声前英子的心情。 c. 通过使用关联词,对英子忧郁的原因有了更深的了解。 d. 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e. 在又一次的朗读中,感受掌声的神奇。 |
感悟重点,领会掌声内涵 | 1. 配乐朗读。 2.指导学生找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 了解掌声前英子的表现,体会英子当时的心理。 3. 3.体会两次掌声不同的含义。 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英子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英子什么?如果你是英子,你从掌声里听到了什么?” | 1. 在看、听的过程中,感受朗读的美,初步感悟掌声的内涵。 2. 通过自读课文3、4自然段,划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 3. 划出描写英子神态、动作的句子来了解英子的心情。 通过角色互换,体会掌声的含义。 |
进一步感悟掌声,再读英子的来信。 | 指导学生朗读最后一段。 | 朗读理解英子的来信,进一步体会掌声的含义。 |
联系实际,升华情感 | 1.指导学生思考。学了这篇课文,你对掌声有没有新的认识呢? 2.联系实际,说说:你想把掌声送给谁? 3.欣赏歌曲《掌声响起来》 | 1.学生说出对掌声的理解。 2.学生从文本回归生活,升华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3.在音乐声中,再次朗读第5自然段,加深对掌声的理解。 |
板书设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