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刊物发表我校“学案导学”模式成果
由教科研中心钟和军主任撰写的《初中数学“学案导学”模式案例评析》一文,主要是总结梳理了我校初中数学组近年来持续深入开展的教学课改实践经验和成果,近日发表在全国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初中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以案例分析为主线,从“学案导学”模式的理论构建、操作流程、以及问题评析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梳理。该文在全国性刊物的公开发表,反映了我校课堂教改在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上的重要价值,我校课堂模式方法的研究针对性强,其研究成果对于全国同类学校、课改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参考借鉴或指导作用。
附:
初中数学“学案导学”模式案例评析
广州市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钟和军
近年来,我校初中数学组推动了“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全组老师积极参与,在学案编制及教学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基于新形势认识的思考与行动
我们的课堂教学一直按“检查(预习)——导入(新课)——讲解(课文)——巩固(知识)”这样的流程和环节进行。这是按凯洛夫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进行的。它的局限性主要有:(1)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消化能力强、吸收快;有的消化能力弱,接受慢。(2)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是万能的、权威的;学生只是容器,能做的只是跟着教师团团转。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教学观念而存在的。如果在教学中能实现以下“三个转变”,充满活力、师生追求和向往的课堂一定会到来。
教师角色的转变:由权威型转变为伙伴型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的是师道尊严,教师是权威,学生要顺从。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导致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缺失。积极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发展的。现代教学最根本的理念是人的存在,人的发展,而民主、平等、互动、合作,更应成为师生关系的新理念。这些理念是先进的教学模式建构与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由学生的权威变为学生的伙伴,在与学生的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中,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
学生地位的转变: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教学的最大成功。但目前学生带有明显的被动性。这种现状若不改变,学生就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可能发展个性,不可能有学生的自主性,进而,教学模式也不可能更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从属地位,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教学过程的转变:由传授型转变为引导型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方的活动,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学过程中要调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提倡学生的独立探索。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教学过程,应从教师讲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去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体现在进行周密、科学的教学设计和精心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上,或是体现在帮学生将无序的知识整理为有序的知识上,体现在帮助学生修正错误上。这种转变,是教师的教学责任,也是模式构建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我们广泛搜集资料,对我校课堂教学尤其是初中数学课堂展开了调研诊断活动,并选择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思路,以遵循学生学习流程为主线来指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并注重与学习内容的合理展开,以及学习方法指导的合理渗透相结合,经历了由教师个体实践到教师群体参与,由课堂教学环节的局部改良到整体优化,由教学研究的渐次进行到纵深突破的实践过程,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与流程
我校初中数学“学案导学”模式,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线,通过学案的结构性设计来支持和引导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同时,在教师的点拔引导下,帮助学生不断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从而获得知识、品质习惯形成以及情感的良好体验,使学生得到真实的发展。其特点及基本过程环节如下:
模式名称 | 模式特点 | 基本过程 |
学案导学模式 | 学案引导,小学学习 | 定向→复习→练习→归纳→检测 |
1.教学流程:
定向(1分钟):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所学内容及水平要求。学生阅读,教师不作讲解。
复习(2—3分钟):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学生尝试完成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基础题目,引导学生认识规律性的知识,作为进入本课学习的铺垫。
练习(10一18分钟):针对本课内容的重难点,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由易到难),各组选派学生到黑板上板演。随后学生上前更正,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并批改各小组长练习,各组长批改组员的练习。
归纳(5—8分钟):学生尝试完成归纳性练习题目,组内成员相互研讨,教师讲解点评,学生补充,帮助学生归纳理解规律性知识。
检测(10—18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相关检测性题目。针对教学目标设计的练习。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分为“基础过关题”“能力提高题”两种。“基础过关题”要求人人达标过关,“能力提高题”多为难度较大、侧重理解应用的拓展性题目,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课上不作讲解或评价的要求。
2.模式特点:
本模式适用于新授课,尤其是数学定义定理及概念知识的理解运用。主要特点有:
以“学案”为依托教师对于课堂的设计、组织、实施与评价,以学案的设计和完成为依托。“学案”的设计,体现了知识内容的逻辑结构(先学什么、再学什么——知识体系与认知规律的实践体现),更重要的也反映了学生主体学习的过程及要求(怎样学、如何学——从时间顺序上的安排,以及学习方法指导的渗透)。由此,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由原来教师的重“教”转为重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
一切都围绕教师组织学生共同完成“学案”来实现。融知识学习于实践与归纳如何通过有限的题目练习,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达到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运用,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紧扣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内容,设计有价值的练习题目。引导学生练习实践来理解相关概念或知识,并通过检测、巩固、练习来强化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工具、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依据“学生发展邻近区”原则,本模式先由“复习”(已有知识基础)人手,随后,通过降低知识难度、抓住重难点的关键,提供学生相关的练习题目和问题思考,帮助学生对新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对规律性知识(数学知识的工具方法)能有整体认识和理解。(3)最后,再通过检测性练习。让学生强化对规律性知识(工具、方法)的实践运用,加深对这些工具、方法的熟练运用和理解内化。
层层引导,小组学习教学中,全班分成若干小组(一般4人为宜)。(1)练习时,每位学生先独立完成,各组再派_人上台板演、学生更正,对于疑难问题小组内讨论。(2)教师先批改组长的练习,然后由组长批改其他组员的练习,实现“面批面改、互帮互教”。
三、教学效果与研讨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的性质(3)》一课,重点是探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运用与实践。该课的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教学目标达成度有提升,但教学环节流程的再优化,学生思维训练的质量水平方面,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效果评议:
目标导向作用明显“学案导学”模式支持下的教学目标集中、明确,所有练习题目和教学任务均围绕此教学目标而展开,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兼且,从一开始学生就已经知道自己要学习的内容,以及所要达到的学习水平要求,对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学案设计合适得当学案的题目设计由浅人深,前后联系密切,对于学生思维锻炼有积极作用,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完成题目,对知识性内容逐步加深理解。
学生主动参与度较高课堂上学生普遍积极主动参与,基础性题目基本能够顺利完成,小组学习作用得到一定程度的运用和发挥,整体效果良好。
遵循“先做再讲后归纳”的原则课堂上教师不急于讲课,先是让学生完成练习题目,然后教师给予适当的方法引导或点评讲解,重在引导学生归纳理解知识内容。
学与教的关系处理恰当课堂上学生练习充分,学生通过完成题目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教师的“讲”注重纠正、归纳、引导和启发,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合适。
学习方式多样讲究有效(1)强调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对于学生自学能力和考试能力有帮助;(2)小组讨论,上黑板板演、错误更正,起到了“兵教兵”“能者为师”同伴互助”的作用。(3)学生普遍易错的题目,教师点评讲解,发挥教师“有效引领”的作用。(4)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先改组长的练习,然后由组长批改组员的练习。能够较大程度调动骨干学生的带动作用,既在培优、也在辅差。总的来说,师生差异、生生差异,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并在教学中发挥作用,是课堂管理和成功课堂的重要命题。
2.问题探讨:
“精讲多练”与“精练精讲”学案就可以大量增加有针对性的训练,只要教学上做到“精讲多练”,似乎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和。但调研结果表明,学生不喜欢大量练习;其次,从课堂的实际效果来看,过多的课堂练习,会减少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实践或讨论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因此,课堂练习的数量与质量的问题值得探讨。
“精练精讲”的出发点,是希望适量的课堂练习,引导学生学思考、总结、归纳。学生练习题目精简而典型,重在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举一反三”。
“自学看书”与“学案替代” 目前所选用的教材是按照“学案”思路来编制的,教材中多是学生探究学习的任务,并有相应的知识资源引导。这样,似乎学生就不必要课堂上自学教材了。有的课堂从头到尾都没让学生翻开过教材。这一问题值得警惕和深究。
有专家说,把握教材永远是教师的基本功。而指导好学生用好教材、读懂教材,也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学的重要途径。
“课堂调控”与“敢于放手”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或组织,或讲解,或提问,或点评,教师的主导作用明显。但往往有时老师们或急于完成本课任务,或要宣布正确答案,或急于示范讲解,学生的精彩表现或讨论高潮骤然停止,留给学生的,只是抄记标准答案和说不清的困惑与无奈。那么,“课堂调控”如何适度、恰当,如何能做到“敢于放手”?这些都需要教师对重难点的引导和突破、对学生课堂学习现状的准确把握与调整,有科学的预设。
“小组协作”与“激活人人”课堂上,老师批改组长的练习。然后,由组长改组员的练习,这是课堂教学的了不起进步。课堂上。发挥几个组长的引导作用,以点带面、调控整体,进一步拓展了课堂教学资源。
如何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学调控来帮助每一个学生进入“激活”状态——学习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学有收获。可行的做法有: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时,小组内两人为一组先比较结果,讨论解决不同之处,然后把不会做的或有异议的题目再拿到4人的大组内进行讨论。小组4人都不会做的,就把题目抄到或贴到黑板上,请求其他小组支援.其他学生可在黑板上给予解答;
(2)在学生板演时,除了允许更多学生前去更正、改错。老师适时启发,引导每一位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思路或做法;
(3)对于小组学习的表现,课堂上可采用即时量化记分的办法(如上黑板做题、更正或回答问题等参与人次,或学生表现水平等),对各小组表现及时记分,每节课对进步学生进行表扬或加分奖励,进行各组课堂表现评比等。其次,学科老师建立小组课堂学习表现评分(记录)制度,通过“集体捆绑式”、积分或晋级等评价手段,深入调动组长及组员的参与积极性。这种实践,也有助于教师发展成为“领导型教师”。
责任蝙辑孙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