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视点—-独生子女:开心,并苦恼着
相关调研显示,我国独生子女精神状态呈现“两极化”倾向——
开心,并苦恼着
娇生惯养,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集体观念与团队意识……人们总是习惯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独生子女群体。但不久前公布的“中国独生子女群体实证研究报告”却显示,独生子女并未表现出因其家庭生活结构和环境的特殊性而引起的身心发展特殊性,他们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并没有大的差异。
“反倒是家长对子女学历的过高期望,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与精神负担,与他们在物质生活上所享有的满足和自由形成鲜明对比。”课题组负责人之一、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汪明认为,独生子女在精神状态方面的复杂性,亟需引起家长和学校的重视。
本次实证研究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郝克明教授主持,历时3年。
“独”与“非独”,差异没想象那么大
“春游时,规定8点集合,但是你迟到了几分钟,你会怎么做?”这是调查问卷中的一道问题,设计初衷是了解独生子女在与同伴相处过程中,是否表现出更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结果显示,独生子女选择“向大家诚恳道歉”的比例,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但研究人员在控制了学生性别、民族、户籍、与谁一起生活、父母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各项指标后,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独生子女在集体意识和自我中心方面并未突出表现出比非独生子女差。
如果在校园里看到同学被别人欺负,你会怎么做?如果你做了错事,受到老师和家长的严厉批评,你通常会有怎样的表现?你看到了一个很喜欢的书包,但现在的书包还能用,你会如何选择?当你与爸爸妈妈的看法有分歧时,你通常会如何处理?……随着研究的深入展开,课题组发现了越来越多类似的有趣现象:在就意志力、责任心、诚信、宽容意识、创新意识等各方面所作问题考量时,若不控制任何变量,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会表现出明显差异;而当控制多个变量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却减小或者消失了。“这说明独生子女在很多方面的发展不具有独特性。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表现出来的差异,受其成长的家庭、学校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汪明说。
精神状态两极化引关注
但面对“学生平时经常出现的感觉”这一调查选项,独生子女选择经常感到“开心”、“满足”、“精力充沛”、“疲惫”、“苦恼”、“孤独”、“没意思”各项中所占的比例,却均高于非独生子女。
在课题组专家看来,独生子女精神状态的“两极化”倾向,一方面反映了独生子女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们承受的过高期望与压力。
有受访女生这样表示,“一方面父母的期望很高,一方面是学校里同学间的激烈竞争,随着年级升高,各种苦恼、疲惫感与孤独感也渐渐增加。”很多学生的消极情绪体验都和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冲突有关,而引起冲突的直接导火线则是自己在学校的课业表现。“碰上考试粗心没有考出理想水平,爸妈就会唠叨个没完,我们常常为此争吵。但如果学业表现不错,我自己也得意,父母也会很满意,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就会很融洽。”
调研显示,在同样环境下,独生子女在“家庭学习条件”、“就读于师资、教学设施和其他条件比较好的学校”以及“与父母沟通交流机会”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但由于身为家中“独苗”,父母对他们的“学历教育期望”与“未来职业期望”,又让他们有不堪其重之忧。
优秀生家庭多民主平等
课题组在定量研究外,还采用深入访谈形式做了案例研究。他们从天津、江苏、河北、辽宁等4个省市的中学,选取80名优秀高中独生子女学生进行深入访谈,重点研究环境和教育在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影响。
这些优秀学生的家庭亲子关系几乎都呈现出平等的特征。两位受访男生这样描述:
“父母在学习上没有对我提出过硬性要求,比如考试一定要达到第几名,只是经常说要尽力而为。有一次我张口向父母要喜爱的山地自行车,父母说期末考试比这次有进步就买。我在接下去的学期中十分努力地学习,可成绩并没有进步,但父亲还是肯定了我的努力,为我买了自行车。”
“我父母比较民主。从小他们就给我买课外书看,经常跟我说不要偏科,要全面发展。玩的时候就要痛快地玩,学习的时候就认真地学习,学习要讲求效率。考试如果砸了,他们不会很责备我,但是会对我说,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学到东西,要有所发展。为什么会后退,你要自己找出原因来。”
“一对父母只有一个孩子的事实,使父母不得不改变与孩子的相处方式。”汪明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们必须扮演多种角色,除了‘父母’之外,最重要的角色是‘玩伴’和‘朋友’。做好‘玩伴’和‘朋友’的前提是必须有平等姿态。”研究人员在访谈中发现,有些父母为了能与孩子充分交流,甚至放下身段向孩子学习,如向孩子请教怎样玩网络游戏,与孩子一起看NBA篮球赛,并努力学习各种比赛规则,了解著名球员的历史,还跟着孩子一起听周杰伦的歌等。
“父母是否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到孩子的自尊、自信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汪明认为,民主型的父母常采取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使子女产生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孩子如果在父母惩罚、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以及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下,其独立性将受限制,自信心也会受到伤害。
选自《文汇报》王乐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