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苗圃行动”教育慈善机构来访我校
2010年12月21日,“香港苗圃行动”慈善组织一行四人来访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寻求合作,原区教育局领导郑局长陪同前来。我校雷丽霞校长、杨启华副校长、招生办家长服务中心钟婉明主任、初中部秦新春主任、小学部韩文主任、校长办公室王坤龙主任、教科研钟和军主任等领导热情接待。
通过视频,雷校长向苗圃行动成员简要介绍了我校八年来的办学情况。随后苗圃行动师训小组召集人林震晖先生及其他成员也逐一介绍了“香港苗圃行动”及本次到访学校的意愿。“苗圃行动”到访我校,主要是寻求合作,希望能够以一所优质学校的理念、师资、培训等资源来带动另一所贫困山区学校的发展,起到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的方式影响当地教育的发展。
“苗圃行动”于一九九二年在香港成立,是一个非宗教、非政治、非牟利的慈善机构,宗旨是促进中国教育。该组织每年平均派出五十多个工作组,由义工前往内地贫困地区实地了解当地的经济及教育状况,推荐资助项目与专责部门审批并跟进已资助项目的情况,务必使善款有效地运用。
在交谈中,雷校长谈到我校师生一直热心公益事业,比如在汶川大地震等重大灾难时全校师生捐款捐物献爱心,广大师生广泛参与社区、街道以及社会等公益活动,很多孩子成为志愿者,我们的家长义工也活跃在学校的各个方面。作为广州市教师培训基地示范校,前不久区教育局到广西支教活动中,我校也派出教师参加。我们希望以此进一步提升师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师生成为勇于担当、对社会对家庭更有作为的现代人。
通过沟通,大家达成了三点共识。一是贫困山区学校的校长、老师、包括学生可以到我校进行体验式的结对实践,对于贫困家庭的品学兼优的孩子,学校可以资助并在我校上学;二是我校可以派出干部或老师到山区学校进行诊断了解,或在课程、管理等方面输出我校的经验,以帮助对方学校的发展;三是我校学生可以自愿到合作山区学校进行体验式学习生活,以培养提升城市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意志品质。
通过这样的合作,我们如果能够真正带起一所这样的学校,使那里的老师改变,由此改变孩子,让孩子们拥有更美好的人生或生活,那么这将是我们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和全体师生的荣幸和责任。这种互动合作其实也是双方受益的过程。
郑局长感叹地说,雷校长您有“大教育观”的胸襟,看得出您的干部们和您的心思一样,也非常赞同和支持这样的教育合作,您们了不起;“香港苗圃行动”的使命感、责任感也真实令人感动,尤其是抓“点”辐射的做法切实可行。
随后,“香港苗圃行动”成员在学校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我校校园各处。孩子们的活泼大方自信、建筑风格独特的校园设计、教室文化的特色布置、校园文化板报长廊的精心展出等,都给来宾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说,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的办学思路清晰,方法多样灵活,是一所高品质的好学校,兼且学校办学贯穿小学、初中、高中,这样的十二年一贯制教育能够给孩子一个完整优异的成长帮助,这里的学生综合素质一定会很出色。希望能够与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这样高品质的现代化的好学校进行长期交流与合作。(教科研 武珊供稿)
附通过邮件发来的感谢信:
非常感谢您们今天对香港苗圃行动一行人的详细交流及盛情招待,还答应了帮忙苗圃提供必要的校对校师资培训资源,以建立“以点带面”云南大雪山试点。 师训小组今天的收获很大!……谨代表苗圃行动及贫困山区的小孩再次向雷校长、郑局种种投入在促进教育公平与关心致谢!
——苗圃行动师训小组召集人林震晖
附香港苗圃行动资料:
苗圃行动于 1992 年在香港注册成立,是一个非政治、非宗教、非牟利、以义工为主导的慈善机构。
「苗」是代表学生、「圃」是代表学校,而「行动」则表示以身体力行,用实际的行动来帮助中国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使他们能重返校园,并资助重建危校,好让学童们能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并有计划地提高师资。以改善中国基础教育为目标,信念是中国的进步在于将人口包袱发展成智力资源。
透过「实地考察、直接资助、长期跟进」的工作守则,务使善款有效地运用。为筹募助学善款,每年均举办「行路上广州」、「挑战12小时」等筹款活动。1997年更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举办「行路上北京」筹款活动。
自成立至今,“香港苗圃行动”秉承不怕吃苦、实事求是、认真负责、注重细节的精神,通过“实地考察、直接资助、长期跟进”致力改善中国基础教育,推行助学计划。资助地区分布於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河北、云南、四川、贵州、甘肃等地。
香港苗圃行动与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合作,在中国内地资助重建或兴建了1200所学校,所建的希望小学(包括汶川地震中所处震中地区的多所小学)无一例倒塌现象。每年资助超过2.6万名内地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至今资助额超过1.4亿元。香港苗圃行动把爱心人士援助的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