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系列:初中堂清让学生学物理兴趣浓厚
“传播经验·汲取智慧”——教育教学实践优秀经验亮点提炼系列之二
■这节课她是这样上的?
“将一只小试管插入装满了水的大试管中,请猜测一下试管倒过来后松手会发生什么现象?”上课伊始,刘飞老师就给同学们演示了这样的实验。按照常理,小试管必丢下来无疑,可事实上小试管却牢牢的被吸住了,这样的“认知冲突”一下子就把同学们带入神奇的学习之旅。有专家说,“认知冲突”的新课引入是教学的至高境界之一。
与此衔接,刘老师给同学们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即:知道由于大气压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知道标准大气压的值和单位;了解大气压的影响因素;了解生活中大气压的简单应用。
随后进入的是新课学习。通过学生“覆杯实验”和老师演示“瓶吞鸡蛋实验”,以及视频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由实验设疑,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特点。伴随着“嘭”一声,教室发出一片惊叹之声,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大气压的测量——“大气压把易拉罐压瘪实验”把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小高潮。通过系列的问题设计,把学生对实验的分析和思考引向了深入,“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从物理走向生活”比如“高原反应”、 吸管试验、抽水机、胶头滴管、注射器等等,强化了所学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课的最后,同学们进行了巩固运用的“堂清练习”。通过这样的“课堂作业“,对学生新课学习的效果进行了检验和提高,使所学知识在巩固应用中进一步理解和内化。同时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把知识进一步条理化。
这是初中物理组在课堂教学研讨中推出的“堂清”模式研究课例之一。课堂上学生参与度高,主动投入,思维相当活跃,学习兴趣盎然,这一节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老师说,这样的课极好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主动的学,主动的思考和追问,同时还有对知识的当堂训练和检测,能够给学生切实的帮助。
■初中物理“堂清”何以高效?
初中物理组近年来无论是初三中考,还是初二统考的成绩都稳定在全区前五,为学生总成绩和年级总分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为区内同行侧目相看、颇受高看。初中物理组不仅拥有业务精湛的教师优秀个人,而且更是一支极具战斗力、研究水平较高的学术团队。初中物理在教研组长王合刚老师的带领下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优势学科。
刘飞老师就是在这支优秀团队中迅速成长起来的青年骨干教师,她的这节初三研究课《大气压强》在团队合作中得以较高水平的展现。我们认为,这节课的亮点主要有:
(1)比较到位地落实了初中物理“堂清”的基本模式。
“堂清”基本模式,首先是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之相对应的是教师的教学目标),其次是围绕目标达成的各个环节的衔接落实,即学生的学习流程。简而言之,“堂清”模式贯彻的基本思路是“先学后测,当堂过关”,主要包括“两部分”“四个环节”——“两部分”即新课学习和堂清练习、“四个环节”即新课导入、出示目标、学习新知、当堂巩固。
这当中最关键的是有效地压缩了新课学习的时间,以切实保障学生获得实践和练习的机会,较好地贯彻了“整体学习”(即新课学习)与“及时反馈”(即当堂检测)这两条重要的基本教学原则,因而课堂的效果自然而然的得到提升。
事实上,课堂练习的及时反馈,能够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就学生而言是对前段课堂学习效果的自我检阅和巩固激励,这点对于当今学生尤其是商业文化背景下的广州孩子显得重要而适合——所见即所得、学即应有所获,等等。
(2)紧扣目标清晰主线,集中精力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目标是灵魂!”这在当今企业管理中已司空见惯,而在小小的课堂里始终不渝地围绕教学目标的逐步达成而循序渐进的展开,这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也是现实教学中极需关注和进一步提升的课堂意识。
而刘飞老师的这节物理课,首先给学生明晰了学习目标,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地依据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通过对中考考点的准确把握并以中考考点的到位落实为主线,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学习活动的认知行为。
这种师生明确共同目标、思路过程逻辑清晰、注重突破重难点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效率显而易见。
(3)符合学科认知规律,以知识和思维的内在魅力打动学生。
按照“体验→思考→分析→探究→应用”的思路,以物理实验操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规律。由“双试管实验”引入,设置悬疑,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再通过学生“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教师演示“易拉罐实验”等一个个实验证实了大气压的存在,加强了学生对大气压的感性认识,然后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的值,最后回到大气压的应用,回归生活。这种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回归到感性的教学过程,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感知、认识和提升的过程,更是学生理性思维的有效锻炼。
在教学中的每个环节,让学生更多地通过实验来体验并认识大气压的存在,进而讨论大气压的特点,从而应用大气压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知道怎样测量大气压的方法。这节课不仅关注了学生“知道什么”,更关注了学生“怎样才能知道”。帮助学生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只是要学生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理解能力,这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途径。
课堂上重视了学生获得知识的结果,更强化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比如: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的大小,为何选择1米长左右的玻璃管?为何选用汞,而不用水或其他液体?等等。通过一系列引导和讨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温”科学家经历的实践过程,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和实际应用,特别是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物理知识和求知进取的乐趣。
学生的思维活动并非凭空产生,往往需要借助外界条件来激活。能动手做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给学生更多的真实体验、更多实践与思考的机会。比如:在分析“平时用吸管喝水,水是怎样被吸到嘴里的?”这样的问题时,通过分组对比实验,结果让学生感到了振奋和更深入的思考。“在动手中体验,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形成初步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和应用。又比如:对于“瓶吞蛋实验”学生在思考:鸡蛋怎样再能取出来?而对于视频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分析进而引发学生对相关知识进一步思考和理解,等等。
把学生的思维与实践结合起来,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回归到生活中,这样的过程势必会引导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自觉走向自发,从而引起学生在学习上积极的情感投入。思维生动活跃展开的过程,带给了学生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由此对学习过程更多的主动投入,这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特征。
课堂基本模式的形成,能够帮助老师们合乎规律地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确保教学目标落实到位;而着力于教学目标达成并着重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更能够达到教学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而更重要的是,通过适合学生的系列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施,帮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思维活动体验到了愉悦,由此增强了课堂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课堂上的高效学习,正是从符合规律的“模式”开始,并着力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体验到学科学习的内在乐趣和情感投入,由此习得知识并发展能力。
(本期特别鸣谢:初中物理组王合刚、刘飞、朱俊元、张景宇等老师的鼎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