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教研员高度评价小学部音乐视导课
5月13日下午,海珠区教研员余幼梅老师来到我校进行音乐课视导。这次视导课分别由音乐备课组长周丽娟老师和张吉玲老师担任,课题为《音乐小屋》和《老师的歌》。小学部领导孙主任,江主任,郭主任以及艺术组的老师一起参与了这项视导活动。
这两堂音乐视导课的推出严格按照研究课的“六步骤”(选题、备课、上课、评课、反思、总结)进行,两位老师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准备,得到了区教研员余老师的高度评价。
余老师在反馈时说:北大附中的音乐教研氛围很好,音乐教师的素质整体很高,有一支很专业的教师团队。在课堂教学方面,虽然几年没到北大附中,但从课堂的情况来看,学校的教学教研发展很快,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已向高效课堂迈进。
余老师评价说:周丽娟老师教态自然,语言生动、干净、简洁,钢琴弹唱跟声乐演唱都极富魅力,基本功深厚,教学过程清晰有序,超出一般三年教龄的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上课从容,游戏环节牢牢把握音乐形象进行,在创造升华的环节紧凑而有序,非常成功。
在评价张吉玲老师的课时,余老师说:张老师这堂课,教学主题集中,重难点清楚,课堂上音乐性很强,学生的音乐活动实践很充分,不是游离的,而是有用的。在体验音乐形象以及创设音乐情境方面设计很好。
针对这两节视导课,余老师还十分真诚地对音乐组全体教师进行了一次非常专业的培训指导。她结合这两节课的教学中出现的值得商议和推敲的环节和几位音乐教师进行了有效的互动。
在整个视导反馈过程中,余老师凭着自己丰富的音乐教学经验,从专业素养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科的最前沿,以自己幽默的话语,精深的语言给所有音乐教师以深深的启发。以下是余老师的精典话语摘录:
1、音乐课要注重对学生歌唱中咬字、吐字以及声音位置的要求,要既有交代,又有检验。
2、音乐没有对和错,只有合适与不合适。
3、音乐课就是音乐课,如果没有音乐性的音乐课就不是一节音乐课,因此音乐课所有的环节手段都要围绕以音乐为中心来展开,切忌上成了思品课或其他类型的课。
4、音乐课上的合唱必须要有统一化的声音。
5、音乐课中情不能断,情感的延续性至关重要。
6、音乐是情感的灵魂,没有情感的音乐是平淡的是无味的。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一定注意要学生体验歌曲的情感、感受音乐,这既是审美价值的体现也是音乐本能的体现。一节音乐的课的情有多浓,这节课的深度就有多浓啊!
7、课堂的有效性一直是新课标理念的核心部分,一节音乐课的教学手段与环节设计是不是有效一直要在我们备课的时候细细的推敲。
8、在很多课堂设计中有些环节不一定高效或者比较低效,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将此环节与其他环节对调或者去掉,再次考虑穿插在其他环节中进行来达到课堂的高效性。
9、一首歌曲如果有好的情景创设更有利于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有利于学生更能体验歌曲的情绪与情感。
10、一节以唱歌为主的音乐课首要任务是将歌学会并且唱好。“好”指的是歌曲的音准到位、声音的美、达到歌曲要求的力度与速度还要和情感的结合才算唱好歌。
11、基本功的展示,教师将良好的基本功融入到课堂中这不仅是给学生起了一个好的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歌曲的魅力与情感。
12、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每当我们上完一节课后总会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解决,需要进一步反思才能上好下次课,当我们发现问题时有时是要与同行或前辈共同探讨,有时是靠自己看书或听名家的指点才能解惑,总之做一个有研究性的老师是更能提升自己的一项好办法。
13、音乐课注重“控制”和“生成”。这两个词比较抽象,在音乐教学中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过程,而非结果。教学的过程十分重要,我们应关注为什么“控制”、“生成”,怎样“控制”、“生成”,“控制”、“生成”什么……
最后,余老师邀请张吉玲老师一同参与教育发展中心即将举行的公开课执教,余老师说:张老师的《老师的歌》一课,好多年都无人敢问津了。因为这一内容很不好教,对老师是一种挑战,今天看到张老师的教学,很高兴很激动,她说她相信张老师的实力,相信北大附中的教研实力。
江主任代表学校感谢余老师对我校教学工作的支持和提出的宝贵建议,并对这一次活动作了最后的总结,希望我们继续发扬集体研讨、同伴互助的作风,争取在教学上取得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