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开展“看名画的眼睛”美术欣赏学习
为了贯彻学校“读名著,听名曲,赏名画”的美育思想,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初中部德育处、美术组特意举行了欣赏名画的研究性学习。这是初中部第一次开展美术欣赏的研究性学习,通过活动学生增加了对名画欣赏的兴趣,掌握了欣赏的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活动目的。
学习中,美术组本着务实的原则,尽可能简化活动设计,不占用学生太多时间,不集中开展大型活动,降低学习难度,重点介绍少数作品和画家,重点引导学生学会美术欣赏的方法。
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网络上收集资料,有的同学还做成了各种类型的课件。这次研究性学习,美术老师给各班提供了中国和西方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扬州八怪”、“荷兰画派”等几十多个项目选择,各班对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收集资料、撰写心得、布置展版等活动。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描述外观印象、分析主题意境、解释艺术魅力、评价艺术价值),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在初二年级,美术老师和语文老师跨学科积极配合,协助美术老师辅导学生写欣赏心得。初二(1)班班主任.语文教师朱东兴老师亲自抓美术欣赏心得的写作。通过这次活动,教师也对学生有了立体的认识,一些平时美术技能方面不是很突出,但是写作和研究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
在信息中心的大力支持下,龚卫平老师还主持了两次校园电视讲座。采用讲座、答问等方式分别介绍了墨西哥身残志坚的超现实主义女画家弗瑞达·卡罗(视频链接)和中国五代名画《韩熙载夜宴图》(视频链接)。初二(4)班的同学根据该画还编排了小品并作了表演。
为了研究美术欣赏的教学,美术教师也进行了三次美术欣赏公开课教学。在美术中心“东部研训,送教下乡”活动中,龚卫平老师在赤岗中学为海珠区全体东部美术教师上了《千姿百态的圆雕》一课。刘燕华老师也在校内上了《永恒的雕塑》一课。进一步探讨美术欣赏的教学,把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拓展到了课堂教学之中。
提高学生美术欣赏水平,绝非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的。但有了这次研究性学习的经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会起到有益的帮助和促进。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继续开展如雕塑艺术欣赏、岭南文化艺术欣赏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和生活品位。
现在,研究性学习已经进入评价阶段,各班的学习成果展也将于近期内在校园内展出。将本次学生欣赏名画名作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扩大并有效迁移,使之成为学生继续拓展和延伸学习的重要载体和内容。
附:优秀学生美术欣赏心得选
现实中可怕的巨人
初二3班 万松坤
戈雅——西班牙画家。他的画,有一些很容易和我的思想共鸣。
《巨人》,当我第一眼见到的时候,我只是草率地认为它不过是一幅超现实的作品:空中的乌云与大地的迷雾融合,阴暗的色调让我感到压抑,迷雾与云层隐藏的巨人,惊愕地出现在我的视野——这居然是代表着拿破仑!老师的讲解让我大吃一惊。这不是幻想之境,是那个战争年代可怕的巨人拿破仑,他野蛮地践踏西班牙的土地。戈雅,用他敏捷的思维、奇妙的构思、精湛的画技,将虚与实巧妙地结合起来。
麦穗要留给更穷的人
初二8班 邹小芳
米勒的《拾穗者》这幅画,我第一次看到还是在美术课上,只是那一眼,就被感动了。
画面上是三个纯朴的妇女。从衣着上,可以看出她们十分贫穷。三个健壮沉默的妇女占据在画面中央,如雕塑一样庄严的动作很连贯:一个半弯腰,一个准备拾穗,最后一个拾了满满的一袋子,一只手疲惫地扶在腰,另一只手还在拾穗。远方,却有大捆大捆的麦子堆成山,准备运走。
“掉了的穗子不要捡,要留给更穷的人去捡。”圣经这句话是老师放的一个介绍这幅作品的小小的视频中听到的,便没有再忘。米勒,农民出身的他画的作品才如此贴近人心吧!富人与穷人的区别,生活的艰苦,毫无保留地展现。我觉得,人与人的区别莫过于此。
人们应该为这幅画而反思。在这个负隅顽抗的世界,鱼与熊掌从不兼得,只能靠自己,去夺取那极小的一份,只能依靠自己永远不满足的欲望而活着。
或许我们在吃饭时,地上掉了一粒米饭,我们毫不在乎。吃饱了,剩下的饭菜就随便倒掉了,而这些,可能这些就可以救活一条人命。
我不明白米勒想表达什么,农民的辛苦?社会的黑暗?贫穷和富裕的区别?节俭的精神?宗教的情怀?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今天的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需要帮助。
森林里的秘密
初二1班 吴海瑜
几米,原名廖福彬。有《森林的秘密》、《微笑的鱼》、《向左走向右走》、《森林唱游》、《地下铁》、《1.2.3.木头人》、《吃掉黑暗的怪兽》等31部作品。
我不知道“黑暗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想必是相当的无助、寂寞、没有安全感,甚至会责怪为什么会看不到!
森林里,周围都是一些枯萎地树木,落叶飘零了一地,仿佛为这个森林铺上了一条地毯。这个森林跟别的森林不太一样,这个森林一点也不葱郁,反而像是被人冷落了的小孩一样,突显荒凉。隐隐约约可看到似乎延伸到了天上一样的楼梯,很长很长!一位女孩独自走在这个天阶上,一个让人看了很触动的女孩——她是一位盲人。
这个女孩一身都穿的黄黄的,就好像这个森林里的落叶一样。她手上紧握着那根为她指引方向的木棍,生拍没握紧它就掉了。女孩似乎走了很久了,但是她也只能一直往前走往前走,她不知道哪里是尽头……
世界上的盲人很多,可是他们受到过人们的关注吗?也许只有极少数的盲人会得到些许人的问候或帮助,但是这些足够吗?我想当这些盲人得到人们的关心时,他们的心里是多么地感激与开心,或许他们心里就增加了一份光明。
盲人的光明是需要人们长期的关心与真诚的帮助才能建立起来的。
在此,我要送上蜜糖给所有失去光明的人们:
你们一定要坚强、不能放弃!
因为我们大家都是你们的堡垒,你们永远都居住我们大家的心里。
加油!
梵高——向日葵
——初一(5)班 陈宇涵
一提到梵高,大家一定都会想到向日葵吧!是的,梵高画的向日葵总是给人留下温暖的感觉,他的向日葵告诉我们他好像在向往着什么,他画的向日葵自上到下都以暖色为主,花在花盆里的摆放是零零散散的,好像失去了阳光,让人既感到温暖,同时又感觉到难过。
堪称梵高的化身的《向日葵》仅由绚丽的黄色色系组合。梵高认为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阳光又象征爱情,因此具有特殊意义。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梵高写给弟弟西奥的信中多次《向日葵》的系列作品,其中说明有十二株和十四株向日葵的两种构图。他以12来表示基督十二门徒,他还将南方画(友人之家)的成员定为12人,加上本人和弟弟西奥两人,一共14人。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向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
凡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即兴而作,这幅流芳百世的《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梵高已经死了,而他的向日葵却永远活着……
观《筛麦者》有感
初二8班 吴彬彬
法国写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的这张画深深地打动了我。画里有三个人,两个妇女和一个男孩。一位妇女拿着筛子,从她圆润的手臂、丰满健壮的背影,可以想象这是一位健康美丽的农村姑娘,看样子已经非常疲惫。另外一个姑娘靠在袋子上面,似乎要睡着了,似乎几乎坐不住了。是不是她已经工作了通宵呢?
还有一个男孩子,头伸进了一个装麦子的箱子里面。观众可以看到,箱子是空的,工作已经接近完成。
这幅画色彩是橙色色调,暖洋洋的,十分温和。虽然是表现是穷人的生活,可是一点也不凄苦冷清。作者也许不是想过于表现穷困的生活,而是歌颂劳动的伟大。
观《三门峡》有感
初二4班 曾亮锋
许多画家采用不同的色彩表现方法来表达自己对物象的不同感受和作品主题。
有的画家习惯将不同的颜料按比例混合起来获得自己需要的色彩。而吴作人的《三门峡》就是运用了色彩混合法。整个画面是黄色调。我们从浓郁的色彩,凝重的笔触中可以感受到画家对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深情。原出的太阳已经缓缓落下,依稀的日光洒在黄河水上,一种沧桑的感觉悠然而生,会议起炎黄子孙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孕育着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这幅画充分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初二4班 赖穗枫
一幅壮观雄浑的画面,让我们感觉到黄河的奔腾,河水翻腾、沉着,这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气魄。
作者吴作人,他用色彩混合法,浓郁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深厚感情。
黄河的急流中有船,更增添黄河的雄伟和气度。色彩鲜艳沉浑,讲究透视。
两岸的高山环绕着这个母亲河,没有山林树木、没有青山碧水,没有蓝天白云,作者用沉重的黄褐色按比例扑满画面,更显真实。
作品充满了对黄河的深清,让所有的人都有所感动,想到我们民族的坚强不屈、我们的苦难奋斗……这幅画的成功就在于此!
看,她那神秘的微笑
初一3班 关宇莹
一个微笑,你知道是谁的吗?就是蒙娜丽莎那神秘而神圣的微笑。
一双充满了慈爱的眼睛、一对淡弯的眉毛、高挑的鼻子。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一抹淡淡的微笑,好象微风吹过湖面。她的双手轻轻地放在腹部,银行家的妻子一身朴素的黑色衣裙,衬托出身后那和谐的田园风光。一切都是那么安详。
蒙娜丽莎的创造着——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画家告诉我们,蒙娜丽莎的时代,人性终于从神权的阴影里面解放出来。
至今,蒙娜丽莎那一笑,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那一笑,是蒙娜丽莎对于美好生活的满足?是母亲善良品格的外露?是偶然想到了高兴的事情?是对画家礼貌的微笑?
我不需要一个确切的答案,我们应该保留对蒙娜丽莎那神秘微笑的遐想,让那微妙的笑容,永远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