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陈军老师接受“榕树人物”刊物专访
依恋榕树的历史厚重感
——采访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小学部陈军老师
2003年,非典时期,因为工作关系,陈军老师一家从山西太原移居至广州。从北到南,生活上难免有差异,广州是座包容的城市,六年来,陈老师一家不仅完全适应了广州的生活,更对广州的一景一物产生了浓浓的眷恋之情。
陈老师任职于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主要负责小学部数学组的工作。陈老师的太太也在本单位任职,担任学校的语文老师。印象中,小学数学相对比较简单,无非是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和陈老师交谈之后,笔者感觉到在当下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小学生的教育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文化知识的传授,更取决于孩子一生好习惯的培养。北大附中对小学、初中、高中都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思路,例如对小学的教育方向提出了“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简单的道理,细细回味,哲理深远。
在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任职快六年的陈老师感触最深的就是学校的人文环境,“从我第一天踏进这所学校,让我决定留在这座城市的就是北大附中的人文关怀。“北大附中对教师的管理就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践了“通过好好工作实现好好生活!”的理念。北大附中现有教职员工400余人,大部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即便如此,学校教师的流动性却非常小。问到陈老师是如何能为事业而把家选择安在广州,他回答道“一份成就感”,因为老师这个职业是最能体现成就感的了,看见自己学生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作为老师都感到安慰和满足。北大附中提供给老师的平台非常广阔,是一个可以成就梦想和希望的地方,雷校长经常对老师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就象北大附中的另一句名言:高分数让学生飞得更高,高素质让学生走得更远,高品位让学生生活得更好!
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于2002年创办,陈老师可以说是目睹了学校一步一步的发展。
作为一所民办学校,创建初期遇到了不少困难,最主要就是学校不被广州市的家长认可。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从建校初期的400多学生增加至现在的3000人。凭借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显著的办学成果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誉和同行们的刮目相看。
2004年,为了工作方便,陈老师和太太在光大花园和榕风景(F区)置业。来自北方的陈老师对广州的榕树尤为欣赏,“我喜欢榕树,觉得有榕树的地方,每次看见它总会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I”榕树是部历史,一个城市,年代越久远,历史越长,那里的榕树就越古老榕树增添了当地的人文气息。一棵数百年、千年的古榕,就像一位老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经历了日月的交替,感受了人间的冷暖,榕树是无私的象征。榕树在哪里都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对大自然没有特别的要求。榕树是包容的、无私的,不知道索取,只知道奉献。
鉴于上班和回家的路程比较近,陈老师和太太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之中。每天早上7点40分,陈老师准时来到办公室登陆学校的局域网查看工作流程,进入忙碌的一天。晚上回家,陈老师通常会上QQ,因为大部分学生都加了陈老师做Q好友。我们现在不得不佩服信息时代的便捷,有了网络,师生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亲切,一些平时不敢对老师说的话都可以畅所欲言。
陈老师有一位可爱的女儿,在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上初一年级,对孩子的教育,陈老师是主张“自由、民主、全面发展”,对孩子的分数,陈老师和太太的态度都是很包容。他们更注重孩子的兴趣培养,北大附中有一句话“高分数让学生飞得更高,高素质让学生走得更远,高品位让学生人生活得更好!”
古话说得好,安居才能乐业。陈老师的一家,从北到南,把希望安在了广州——这个榕树葱葱的光大花园。
我们祝愿陈老师一家生活得更加美满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