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能生的个别辅导补什么?
德国十八世纪著名作家、诗人歌德曾说“按某人的现状对待他,他会保持原来的样子。如果你按照他应该成为的样子对待他,他会成为他应该的样子。”(—[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问题提出】
在我校,一方面生源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环境,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学生个体差异客观存在,无法回避。这样势必有一定数量的潜能生存在于我们的学生群体中。我们教师要尊重差异,面向差异,实施适合学生的教育;个别辅导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对个别学生因材施教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提出了对潜能生个别辅导的研究。
【具体措施】
在辅导的策略上,我们以“课内与课外共进”、“认知与情感双补”、“习惯与信心并重”、“态度与方法同帮”!四驾齐驱,共同生成。
一、补认知,先补基础,积小胜可大成。
我们常说“一步登天做不到,但一步一个脚印能做到;一下成为天才不可能,但每天进步一点点有可能。”
案例1:XX:韩国籍,一年级随班就读。
常有老师说,如果你有爱,你眼中的孩子就是天使,如果你有恨,你眼中的孩子就是魔鬼。这句话用在我对XX的感情上,虽然不符实际,但我要承认,正因为有他的存在,让我常常左右于爱和恨之间。
说到XX,我绝不客气。你想,一所中国学校,一个以中文为主要交流语言的校园,一个地道的汉语教学的数学教师,他对中文居然是听不懂,说不出。更要命的是,在后来还发现,他也不喜欢说,哪怕他会说的也不说。当然,这只是当时的一个我所面对的学生个体的现状分析。其实,在经过快两年的爱与恨的交织后,他进步明显,前途光明。上次抽测作为外籍学生虽然没有算入总分,但他还是以97分居年级中等。
对他的改变,用每天进步一点点再恰当不过了!一切从基础开始,首先是与语文老师的联手,同步补习拼音的拼读与数字的认识,汉字书写与数字的书写,步步紧盯不放松。其次是课外时间一天一见面,查课堂学习效果,看作业完成情况。另外,小步快跑分级提升,课堂上,从提问能站起来到能开口,从能开口到能表达,从能表达到能正确。在完成作业上,从能动手到能完成,从能完成到能在规定时间完成,从在规定时间完成到能规范书写!……在这些过程里,他的学习态度好、愿意主动牺牲部分课余时间的优点也同时得到我们几个老师一致认同!“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现在的他,成绩稳步提升,课堂上还偶尔给老师一些小惊喜!
XX的变化,让我深切的感受到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学生的进步也在由量变到质变飞跃。当我们面对那些有着不同特质的学生个体时,有时只需要一些坚持,学会理解,学会等待,遵循认知规律,积少成多,就足以成全他们的进步。
二、补兴趣,先补情感,亲师使爱学成为可能。
爱因斯坦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案例2:李XX:香港,三年级上学期转入。
说实话,我很喜欢他。所以并不太想把他的最初印象描述得多么的差劲。三个第一次足够!第一次入学测试57分,第一节数学课没有拿出课本及任何学习用品,第一次数学作业没交!这些与他的品质无关。
在我们学校,象他这样中途转入的学生每学期不在少数,各年级各班都有,解决好他的问题会为我们解决更多类似问题提供帮助与借鉴。而他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适应,包括适应学校、老师、同学、环境、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等。
在与XX的第一次沟通时,问了三个问题:“喜欢新学校吗?”“喜欢”,“喜欢新同学吗?”“喜欢”,“喜欢新老师吗?”“喜欢”。我知道,他也一定会喜欢数学课。 “跟老师平起平坐的一小会儿,会让学生感到老师关心他这个人。”我了解到XX对篮球比较感兴趣,那就来一次定点投篮比赛吧!记得那次我们还切磋了跨下行进间运球。其次,个人联系是老师能给学生的最好礼物。一有空,我会找到他,聊他熟知的香港生活、过去的老朋友,我也让他说说对学习的看法及打算。再后来,他接受了我的建议,愿意接受我友好的帮助:以后的数学课上,每天必提醒他准备好学习用品、专心听讲,每节课必请他回答一次问题,他的作业每次必面批面改!课后,每次必问听懂了没有,有没有收获。他的改变也在这一些“每”字中进行,学到填“九宫格”时,他一人写出了三种不同的方法,是全班表现最好的!课堂作业上交积极,总是前三名完成,而且质量不差。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后喜欢钻研思考题。到了期末,数学成绩已达到了A级水平,更成为一个小奥数谜。
“亲其师,信其道”,增加老师的亲和力,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无疑会使学生对学科学习产生兴趣。而个别关注是跟学生建立友好关系的最容易、最迅速和最有效的方法。日常的辅导比任何其他活动都能有效的减少匿名感,培养学生在一个关爱环境中的归属感,并给老师带来满足和快乐。每当看到XX兴奋的拿着课外数学题跑到我跟前讲述他的“独到见解”时,马上会联想到他最初的样子,我会发自内心的高兴。于我,我所做的只是一点点时间上情感上的投入,而他却精心把它酿成了礼物回馈给我!
三、补自信,先补预习,成功是成功之母。
鼓励是点燃动力的火花,辅导给这种交流提供了完美的机会。我们一再听说促使学生努力最有效的因素是: “老师信任我” 、“我能行”。
案例3: 徐XX,一年级随班就读,未上幼儿园大班。
记得还在XX刚入学时,她的爸爸妈妈就找到我,说:“老师,孩子没有上过幼儿园大班,可能基础比起其它孩子要差,学习上就要您多费心啦!”事实也正如此,她在学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其它孩子早就能脱口而出的说出得数时,她只能执着的摆弄着自已的小手指头,不知所措。如果长此下去,势必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失去前进的动力。
为此,我为她专门制定了一个补习与课前预习方案:从学习数的组成开始,到使用 “凑十法和破十法”进行计算,还专为她制作了“20以内数的加减法表”……。学习乘法口诀时,我提前给她一个秘密任务,利用课外时间,课前就把当天要学的乘法口诀背会!她没有让我失望,那段时间,她每天每次总是第一个站起来,大声的对着其它同学熟练的把口诀背了出来。练习时,她也经常自信的站起来给同学改错!相对其它同学,她对数学学习还是有些吃力。为了少占用她在校宝贵的课外活动时间,我和她商量好,这个学期,辛苦一下爸爸妈妈,周末返校时提前一个半小时,利用这段时间我们可以做更多的预习!她欣然同意,而且每次都是高高兴兴而来,快快乐乐而归。她知道了,有老师周末的帮助,她的功课每天都会按时完成,每次不会留下不懂的问题!数学学习变得轻松和快乐起来,学数学的优越感也洋溢在她脸上!
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让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用同样的方法达到同样的学习效果。孩子没有不好,只有不同,能让每个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树立自信的教师,会感受教育的神奇力量。成功培育自信,自信酿造成功。
四、补学习先补习惯,帮态度更帮方法。
如果说态度是通向成功的“敲门砖”,那么方法就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只有把良好的学习态度与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完整结合,才能一路轻松的破解疑难,收获成功的喜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补习惯既是帮态度,也是帮方法。
案例4:刘XX:一年级随班就读,习惯差。
用她妈妈对他的评价:“我儿子呀,聪明,活泼,有主见,如果好好学,长大一定有作为。”其实这些评价还是比较尊重事实的,我也基本认同。但他妈妈少说了一句“儿子呀,你一定要好好学呀!”说白了,这家伙,就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待学习不认真。
其实,低年级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比较普遍也很正常。他们无外乎两个原因,要么对待学习没兴趣,要么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他属于后者。对于习惯培养,前有“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的理论支撑,后有我校“81个好习惯”培养模式,中间还有大量已经有成果的学生楷模。我的做法是外力强化,榜样引领,自我养成。比如在培养认真作业不磨蹭的学习好习惯时我对他是:前三天完成作业亲自陪伴,后两天以监督为主,接下来两周指派学生监督;周末完成家作取得家长的配合,前期要求陪伴完成,后期监督完成。用身边表现好的同学做示范,讲述按时完成作业的种种好处,以同伴的力量进行激励,榜样引领。为他量身定做日目标、周目标、月目标,执行过程实施奖罚制度,达到了奖励,达不到批评改正并适度惩罚。以天、次为单位进行小结,对他的进步加大表扬力度。在作业不磨蹭习惯培养上,一个月时间就让他小有模样了。另外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上课认真倾听、爱提问题、及时改错等等习惯方面同时进行培养与强化。一学期下来,刘XX变了样:作业不拖拉,上课频频举手回答问题,思维活跃爱动脑筋,还主动参加了数学兴趣选修小组,现在正朝着“好好学,有作为”的方向迈进!
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何况孩子。成长的过程充满了吸收与抛弃,他们正是在不断的接受好的东西的同时把不好东西丢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一个个性化的引导与帮助,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到成功的支点。在这些引导与帮助中,加强习惯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和因素。
【收获与启发】
个别辅导的方式与策略多种多样,无法在此一一列举;但身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老师是每个孩子的贵人—黃添修。今日我们在教育上的无私奉献,也许就是孩子未来成就的基石。因此在做个别辅导时,我们要抱有“没有问题的孩子,只有孩子的问题”,一个孩子的行为发生偏差(不论是学习障碍还是其它),其背后皆有其背景因素,只要能找到其原因针对其偏差处运用爱心耐心恒心细心,再加上科学的辅导策略,良好适用的辅导技巧,必可使其行为改善。所以我们很有信心相信,辅导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