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部秋游-“虎门之旅”社会实践活动
紧张的期中考试结束后,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让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够放松心情、回归自然、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增进同学师生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高中部于2007年11月21日组织全体学生到虎门进行了一年一度的社会实践活动——秋游。本次秋游主要参观虎门沙角炮台、威远炮台、海战博物馆和南沙蒲州花园。
早晨八点从学校出发,一辆辆满载着师生们欢声笑语的旅游大巴,直向虎门而去。导游细致地给同学们讲解虎门的历史、名称的由来、当地的特产等。两小时的车程,同学们充满了期望。空调车内,洋溢着激动。
虎门炮台位于珠江出海咽喉,明时即于此设防建塞,以御外敌。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关天培等又于虎门两岸及海口岛峡修筑炮台11 组,设置大炮300多门,形成三道防线。其中以第二道为主力防线,并于横档与东西两岸间设水下木桩和木排铁链,以阻止敌船进入。
第一站是沙角炮台,位于虎门海口东岸,它始建于嘉庆五、六年间,之后屡次遭毁,光绪年间进行大规模的重修和扩建,现在是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秋意正浓,四周的花草树木舞动着秋之舞。在这风和日丽的天气里,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战争时期的狂风暴雨。虎门销烟、虎门海战、林则徐禁烟、关天培抗英的故事,早就镂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沿着炮台港道的石级,徙步登山,山间林荫下的古石道宁静而清幽,徐徐的山风夹带着一股淡淡的幽香,荏苒在脸上、身上,直沁肺腑……
第二站是海战博物馆,它融纪念性、教育性于一体,是虎门炮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也是全国三大禁毒教育基地之一。这座专题性与遗址性相结合的博物馆背山面海,环境优美,由陈列大楼,宣誓广场、观海长堤等组成建筑纪念群体。
《鸦片战争海战》陈列和《虎门海战》半景画是该馆的基本陈列,它们形象地表现了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军事力量的对比,及中国军队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故事。以写实的绘画、逼真的地面塑形,与现代声、光巧妙结合,生动地再现1841年2月26日虎门海战的悲壮场面。
横跨珠江的虎门大桥,日夜守护在海战博物馆的身旁。来回奔驰的车流就像汹涌的浪潮,同学们在观海长堤感受温柔妩媚珠江,别有一番滋味。宽阔的江面,到处闪烁着一片耀眼的金光,美丽得叫人心醉。历史与现在和谐地交融在一起,让同学们领略到了珍贵与珍惜。
威远炮台与海战博物馆近在咫尺,那雄踞珠江口的炮台、那锈迹斑斑的古炮,似乎在诉说着它所经历的沧桑。它见证了抗英名将关天培、麦廷章在这被称作“金锁铜关”的古塞上血洒疆场,以身殉国的历史故事以及十几年来虎门的变化。
踏着弹孔斑驳的炮台,遥望那宏伟壮观的“海战博物馆”,同学们感受那一百多年前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古海战场。轰隆的炮声、雷声、喊声好像就在耳际回响。昔日的“金锁铜关”,已随滔滔的江水远逝了。现在,一切耻辱的烙印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中国人民受凌辱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同学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建设伟大祖国的责任。
体验到沉重的历史之后,最后一站我们来到霍英东先生出资修建的蒲洲花园,这里对公众免费开放,是多姿多彩的植物花园,再现西方古典名园的风采。
水乡一条街仿姑苏古街建造,灰瓦粉墙。飞檐翘角,沿河街市林立,河上横跨玉带桥,长廊回环曲折,小花园穿插其中,园中桂花、鸡蛋花、玉堂春等花香不断。在这里同学们寻觅到古街风情韵味,领略江南园林景色。
蒲州花园内绿荫环抱,最地毯花坛如巨大的地毯,以绿色植物为基色,红色植物为辅色组成的多组造型各异的美丽图案。同学们纷纷合影留念,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下午4点,我们在醉人的美景中登上了回程巴士,结束了有意义的虎门之旅。
到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秋游活动,已经成为我们学校学生感受中国历史文化,体验真实生活的传统的重要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教育活动,融历史于活动,融学习于考察,让孩子们在畅游祖国大好河山之时体会到中华民族历史之厚重,激发爱校爱国、振兴民族而奋发读书之志向。经过这样教育活动的日积月累,帮助孩子们自觉成长为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