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备课组长、新教师同上一堂课
为了展示新教师的个人优势,引领和帮助新教师尽快融入学校的学科教学,创设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优质课堂,初中部近期推出了“备课组长、新加盟教师同上一堂课”的教研活动。语文组欧阳缚龙、丁建华两位备课组长以及杨艳葵、丁芳两位本学期新加盟教师,分别上了一节组长示范课与新加盟教师展示课。
欧阳老师的课的示范性在哪里?——一节课一个目标,始终围绕目标充分活动。学生课前诵读古诗文成为好习惯,课堂实在,气氛活跃,师生活动充分,深入浅出,张弛有度,讲练评一致,鲜明而集中的体现了“三主”的教学原则。教师幽默有激情,处处可见教学机智。
丁建华老师的课的示范性在哪里?——亲切和悦的教态,适时的示范朗读。
杨艳葵老师展示了什么?——严谨的教学思路,厚实的学科功底,注重指导学习方法。
丁芳老师展示了什么?——饱满的激情,生动地语言,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师生互动和谐,教学善于启迪学生思维。
我们的学生需要怎样的语文课堂?——和谐、民主、开放。
我们该怎样设计教学方案?——目标明确、切近、细小、实在,尽量一节课一个目标。
我们该怎样进行有效教学?——围绕教学目标讲解、练习、评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以下是听课老师们的评课:
张悦老师评课:
杨老师的课有两个好方法值得我学习:其一,课前字词的处理虽然简单但给我一个启示,课前在黑板角落板书生字词是一个好方法。如果能在课上让学生朗读几遍就好了;其二:找中心句确定文章内容、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很好,既教会了学生分析文章的方法,又让学生理解了中心句的作用。
欧阳老师的课有几大特点:一、目标清晰,并且课堂达成率高。二、讲解和练习结合,不仅领会了课文内容,也实现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概括能力,如:用一句话、一段话概括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三、课堂组织形式灵活,讲、读、写、评有机融合,灵活而有效。四、个人风采凸显,表现在生动的语气和与学生机智的互动上。五、从2班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不仅展现了2班学习的活跃、机智,还能反映出学生对语文课的喜爱和语文老师的喜欢。
杨艳葵老师评课:
欧阳老师教《阿长与〈山海经〉》有以下几点值得学习:
1.活。个人幽默风趣的风格带动学生灵活的参与。
2.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书本读得透彻。
3.实。有了前面学生书读得透彻,课堂上老师对知识的讲解比较饱满。
丁芳老师《人生的寓言》有以下几点值得学习:
1.目标明确,线条清晰,教师的讲与学生的说显得很和谐。
2.善于调动学生。把赞美送给学生激励调动了学生积极的思维。
3.练习反馈既巩固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
4.教师的激情感染了学生。
王守英老师评课:
丁芳老师的课:教材分析准确,能大胆处理教学任务、重难点;教学目标清晰,教师能运用恰当的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下学习。教学环节设计精巧,环环相扣,可内外连接较好。不足:文章读的不够,致使学生分析时不能完全落实到课文中;对学生的关注度还要加强,尤其是角落中的学生。
丁建华老师的课:学习目的不仅教师清楚,还能让学生清楚;能以大化小的形式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难题,预见性较好;能较好地落实文本,学生课前准备较好。不足:教师语言过杂;继续关注全体学生。
赵西莲老师评课:
杨老师的课:语言亲切,注重方法指导,课文分析细致,可能平时不注重此教学方法,学生显得较为生疏,教师讲得多了点,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这也是课堂气氛沉闷的原因之一。
丁芳老师的课:教师表情丰富,富于激情并感染了学生,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是课堂气氛活跃的原因。“失去”后这个环节占用时间太长,显得较为繁琐。
丁建华老师评课:
杨老师的课: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上课神态自然,语气婉约。能指导学生总结,给学生方法。板书有序。如果把《山海经》的介绍权教给学生,可能更好些。
欧阳老师的课:上课前的古诗文复习具有导向性;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了解《山海经》很直观。重点讲解,目标简洁明了。从《三哼经》的引导中处处可见教学机智。说长妈妈“不拘小节”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词。
丁芳老师的课:对学生的点评非常到位,注重对学生思想的教育。语气亲切,教台教态自然。如果能顾及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就好了
丁国华老师评课:
杨燕葵老师的课: 1.课堂目标清晰,设计条理明了,追求课程的完整。2.善于营造氛围,有一定的方法导航。3.老师根据情况,课比较平和。建议; 1.目标太多,课堂容量大了,能否压缩;2.根据课堂实际,能否灵活调整课堂内容,节奏,多点生成。3.根据学生实际,可引导学生扎实走进文本,训练学生能力。
欧阳老师的课:1.课很平实,朴实,真实,扎实,厚实,让学生真正参与,真正有一定提高。2.有章法,老师循循善诱。指引学生方法灵活,到位。
丁芳老师的课:1、学生参与度高,参与面广,师生,生生交流交流相当充分,学生思维积累较厚实。2.老师引导巧妙,得法,富有教学智慧。3.注重训练,落实,当堂反馈。建议:1.能否给学生一明确的说法(道理);2.基础能否板书,以更好夯实基础。
伍勇老师评课:
初二年级《阿长与〈山海经〉》:以《山海经》中的插图与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营造了良好的对话氛围。突出与强调了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旁批、圈点勾画等。通过对第一、二段的导读,启发学生的思维,给与学生进一步理解把握文章的样本和范例,利于学生的进一步解读。强调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引领,答题规范的引导。
初一年级《白兔和月亮》:备课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的现状出发,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对文章的解读由小学时候的以理读为主,逐渐向悟读延伸,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注重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大量增加了朗读在教学过程中的比重,不仅利于提高朗读能力,更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贴近文本,培养以本为本,实实在在分析文章的习惯。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参与面广,思维活跃,最后又通过课堂练习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教学目标前进,整堂课放得开,收得拢。
以下是上课老师们的课后记:
丁芳老师课后反思:
一、大胆处理教材,对文本进行有效地多元解读。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似乎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我在处理教材时,抓住文本主旨作为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解读如《白兔和月亮》让学生自由畅谈本文的寓意。学生们果然不符众望,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寓意可多达五六种。
二、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挖掘。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依附于课文载体实现的。它的实现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在这堂
教学中,我充分关注教学对象的情感体验,并抓住了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在学生学完了这篇寓言的寓意后,我设计了问题:如果你是小白兔你会把月亮归还给诸神之王吗?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不会,宁可继续经受得失之患难也不放弃自己所拥有的;有的说要改变心态积极面对所得,有的说与其痛苦地拥有还不如潇洒地放弃……从而引发了文章最后:“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的讨论。在这堂语文课中,这些颇有共鸣的困扰竟被意外地迎刃而解了,而且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改中提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是停留在中心思想、主题的归纳上,而应面向生活,走进社会,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三、有效互动,积极评价,营造民主氛围。在这堂课上,我与学生一直处于“对话”的状态,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真正的民主课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当学生思考“有无得失之患”这道题时,刚开始十分困难,我提出了变换角色的假设,如以“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进行启发;当学生联系《小公务员的死》谈感受的时候,我积极启发他们,最后还写一句“丁老师寄语”送给学生,彼此共同领悟,共同进步!
我还十分注重倾听,然后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如李深同学朗读课文的时候,我总是让学生对他积极评价,帮助他建立信心接下来让他自己自我评价有所反思;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前一个学生介绍罗嗦,但我更关注于她的优点———用了很多课本中的词语,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回顾生字词时,学生们完成得十分出色,我笑说:大家是否已经知道我的正确答案了?怎么那么正确的!,赖穗枫同学说到“我觉得喜爱一样东西不一定得到,也许得到它反而会失去原有的美感”是,我热情地肯定她“咱们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四、 注重方法,讲练结合,切实提高学生成绩。将作业设计为“丁老师点将,胜者为王”,恰当的把课内与课外知识设计为:小学阶段练习——注音全对的一组;中学阶段——字型全对的一项;高中阶段——精彩语言的分析;而大学阶段和硕士阶段则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寓意的把握。这种新颖的梯度作业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
当然,在课堂容量的处理上,在课堂评价的语言运用上,我认为还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在讲课时,感情的投入与感染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在整个备课过程中,备课组长及成员的相互启发使得这堂课更为完善生动。
杨艳葵老师上《阿长与〈山海经〉》的反思:
今天的课堂比较沉闷,回顾整个过程我想是以下几个原因:
1.教与学的矛盾。可能是形成习惯,从我个人的角度思考语文教学,总觉得应该利用比较少的语文课堂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读书,然这里的学生可能习惯接受讲解性的知识,遇山就教他们搬山,遇河就帮他们过河,把知识当食物一样用牙磨碎。
2.正确的估价学生的能力。“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教学中可能比较低估学生的能力,因此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参与思考,学生在课堂上的没有成就感,显得课堂比较沉闷。
3.改善学习的心态。真正的学习是来自心灵的。对我们班的孩子大约十多个本身从心理上逃避学习,所以我觉得真正的进入学习状态还需要时间的等待。
4.教师个人的激情。在课堂上教师的状态也能影响上课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