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学社师生参加珠江国际诗歌艺术节有感
9月16日晚8:00,第三届珠江(国际)诗歌艺术节在罗马家园恺撒会所如期举行。高中部燕园文学社在辅导老师罗秋菊老师的带领下,一行19人怀着对诗人、诗歌艺术的向往聆听了此次诗歌艺术节。
“给你一个时空,让你参加诗歌的九次方。”“九”在传统文化中代表无限,“诗歌的九次方”即意味着和无限的诗歌做无限次的零距离结束。“珠江诗歌动力波”、“珠江诗歌冲击波”等单元带来了一次次声音的震撼、心灵的碰撞。
重返经典是诗歌艺术节的主题。经典指的是诗,是诗的韵味,诗的情怀,更是诗给与我们的熏陶与启迪。艺术节被称为是考察21世纪中国诗歌的一个“声音的仓库”。当代诗人们与网络诗人自信的念出自己的佳作时,经典当中又有了许多时代的气息。经典是因为我们仰望着诗歌的星空,时代感是我们为弥足珍贵的心灵信仰致敬!
这些诗人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张扬轻狂,有的朴实和平,有的丰富纯净。但他们都用诗表达了自己心灵的独白。
《乡愁》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当余光中老先生用英语和中文念完这首饱含深情的诗时,我似乎看到了那一张窄窄的邮票、那一尊矮矮的坟墓、那一湾浅浅的海峡,我醉心于那字里行间的情感,我陶醉在那抑扬顿挫的旋律中。这就是诗给我们的韵味,经典给我们的升华;这就是诗的魅力,能把内心深处的感情尽情释放!
印象最深的诗歌当数客家女诗人燕窝的诗歌。作为中国网络诗歌最早的写作者之一,一上台她便直言不讳地说自己要念两首讽刺人的诗。一些热辣辣的词从她口中蹦出。当朗诵完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不知道这是她的干练与勇气,或者是她的不羁与轻狂?我感到新鲜!
何塞-曼努埃尔-布里塞尼奥-格雷罗,一个十分古怪绕口的名字。一上台那个托尔泰式的胡子就吸引了我。作为哲学和语言学博士,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入围者之一,他的外貌引起了我的关注,他的诗歌更是激发了我的热情!
有很多诗人并不是全职诗人,有的是教师,有的是犯罪心理学专家,这让我明白,只要拥有一颗诗人的情怀,生活随处皆诗歌!荷尔德林有一句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更需要精神的高贵!
附:文学社其他成员“诗歌艺术节有感”
未曾在如此庄严的诗歌盛会中感受诗的真、善、美。有的如同“不遮不掩单刀直入的率直”的“真”;有的如同“滔滔不绝,似黄河奔腾的畅达”的“美”;更有的如同“朴实无华似白纸素描”的“淳”。
——刘小玲
昨晚,我经历了许多第一次。
我第一次向歌迷一样找诗人拿签名;
我第一次在一个陌生的坏境等待;
我第一次沉醉在诗歌的情感中;
着实在我的经验中又画上了精彩的一笔!
——陈嘉如
短短的几行,却能将诗人要抒发的感情毫无保留的展示在我们面前。而且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亲耳听到用纯正英语所朗诵的诗歌,真是别有一番滋味。诗歌是优美的旋律,是精辟的文字,是不败的经典。我会永远记住这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刘一翀
第一次亲眼目睹著名诗人的面孔,第一次亲耳聆听诗者的现场朗读,第一次亲身体验充满诗意的盛会,是个艺术节,让我感受到了何为真善美!
——吴欣倪
一首好的诗,会让人神往,让人沉醉,让人升华。好诗,好句,好词,原来蕴藏着如此之大的力量。我相信,下一年的诗歌朗诵也会在我们北大附中成长。
——何美林
在一位位杰出诗人的悠长深远的朗诵中,我看到了声音穿过了海洋,听到了灵魂出窍,嗅到了风与云的摩擦。那是穿越时空的化石、破碎琥珀的复活。
张爱玲曾说:中国的文字有声音、有颜色、有感情。我因她的这句话喜欢文字,喜欢文字写成的诗篇,那是人间最美的颜色,一丝丝,在我的心头跳动。
他们时而温柔,时而热情,时而平静,时而激烈,带着他们自己的身影。我感到我的气息在胸膛中潮湿,明亮的窗户倒映着,把普通变为了神圣,在夏日的明晃晃中一闪即逝。
最后,用臧棣的一句诗作为总结:
“诗,永远不会成为悖论。”
——廉婕
后记:
参加诗歌艺术节,我分明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惊喜。诗歌艺术节原定于6:00举行,他们早早地来到了我的办公室集中,听说晚点到7:00,可是谁也没有一句怨言,而有的孩子还没来得及在家吃晚饭!——孩子们有着如此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愿望,他们分明体验到了“求知和进取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作为老师我从心底里感到甜蜜并幸福。此情此景,在感谢学校提供机会的同时,我心中更坚定了这样的信念:新的学期定一定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使文学社在丰富学生生活方面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辅导老师罗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