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新人课例–开花和结果
上课时间 | 2006年12月20 日 星期三 第十七周 | ||||
上课教师 | 初中部 理综组 张坤 | ||||
课 题 | 第三次研究课—— 第二章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目标: (1)了解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技能目标: (1)通过对花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合作能力 (2)通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2)认同花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 (3)培养学生爱护花、保护环境的情感 | ||||
教学重点 | 了解花的主要结构及其最重要部分,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 ||||
教学难点 | 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最重要结构;受精的过程 | ||||
教具准备 | 电脑,视频,幻灯机,鲜花,镊子,花的结构挂图,子房的结构挂图 | ||||
教学方法 | 讲授法,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探究法,比较法 总思路:提出问题—观察感知—讨论辨析—引导探索—归纳小结 | ||||
上课班级 | 初一(8)班 | 课型 | 新授课 | 课时 | 2课时 |
教学过程 | 教师的引导 | 学生的探究 | 预期目的 |
导 入 课 文 | 1、播放“各种各样的花”视频资料 2、启发学生对“开花和结果”提出问题 | 1、欣赏美丽的花开放的过程 2、思考“开花和结果”的现象,发现问题,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 | 1、学生情感受到熏陶。 2、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探究学习。 |
花 的 结 构 | 1、指导学生观察解剖鲜花 2. 请学生示范观察解剖的结果,评价,纠正,展示花的结构挂图,引申提问“是否所有的花都有这些结构?” 归纳小结 3.让学生讨论分析“观察与思考”的两道问题,归纳小结花的最重要结构 4.展示子房放大的结构图 | 1、对照彩图观察和解剖鲜花,识别花的各部分结构。 2、表达和交流观察的结果,思考,回答问题,小组讨论花的各部分结构特点 3. 小组讨论分析两个问题:“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表达交流讨论结果 4.认识子房的内部结构 |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认真求实的能力,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4.为后面抽象的受精过程作铺垫 |
传 粉 和 受 精 | 1、提出问题,分段播放 “被子植物的繁殖”视频资料,每一段就相关内容提问,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评价,及时肯定学生的发言 3、用动画逐步分解受精的过程,让学生以小组抢答的形式描述受精的每一步骤,再请学生完整地描述受精的过程 4.评价,归纳 | 1、观看“传粉的过程”小组讨论解决三个问题。“什么叫传粉?”“传粉有哪些方式?”“花有什么特点适应于传粉?” 2、各小组交流讨论的结果 3、阅读课文,观看视频,自学受精的过程,抢答,几位同学讲解完整的受精过程,其他同学认真听、细心分析,作出修改补充,并给予评价。 4、思考,总结 | 1. 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 2. 让学生学会倾听、分析思考。 3.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组织语言、口头表达能力。 4. 通过评价增强自评和互评意识。 |
小 结 | 1、分析小结“观察与思考”的两个问题 2、小结本课所讲的两个知识点。 | 1、进一步分析”观察与思考”的两个问题 2、重温这节课的重点知识。 | 1.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花对植物繁衍后代所起的重要作用 |
巩固练习 | 示填图题,连线题和选择题 | 学生回答问题 | 巩固所学知识 |
结 束 语 | 提问,呼吁,让学生一起朗读 | 学生齐声朗读:“爱护花草,从我做起!” | 进一步升华学生爱护花、保护环境的情感 |
板书设计 |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 一 花的结构 | 二 传粉和受精 1.传粉的过程:花药-》柱头 2.传粉的方式: 虫媒花 风媒花 3.受精的过程 | 以花和果的联系为线索,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一步一步探究 |
“开花和结果”研究课总结和反思
初中部生物教师:张 坤
于我而言,在雷校的博客里:“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进行到底!”是对研究课的初步印象,从而在每一节课堂中,我都不断地发现和总结能够把同一节课上得更好的经验。对于我任教的初一九个班,同一节课同样的内容却经常有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仿佛研究课一直都在上似的。接着就是为学校安排的研究课作准备。从选题,第一次研究课,第二次研究课,第三次研究课,每一次都有遗憾,每一次都有收获。以下我就从这几个方面谈谈这一节课后的所思所想。
选题 关于“开花和结果”的知识,在旧教材中,用了一章书的篇幅进行讲解,而在新教材中,这只有一节课的内容,知识高度浓缩,删减了许多概念性的知识点,而突出了花与果的关系以及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这给教师和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这也是我第一次上新教材的这一节课,要在整合利用教材的同时达到教学的有效性,对我而言更是一次挑战。
第一次研究课:上课班级:初一(4)
这次研究课里,我一直处于一种矛盾之中,由于这节课内容容量大,而(4)班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如果一下子上完全部内容,学生可能接受有困难,但是如果不是一节上完的话,那么将会影响到教学进度,在这样的矛盾之中我最终选择了把内容上完。导入部分选择了中国十大名花的图片,并引入了古诗文欣赏,进行学科整合;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在“花的结构”这一环节,我把观察与思考的内容改成了探究实验,这样更利于学生自己动手,亲眼观察和理解。鲜花选择的是广州地区比较常见的而且雌蕊和雄蕊分辨比较清楚的洋紫荆花,这样更贴近生活的实际。而后面“传粉和受精”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匆忙的讲述和视频演示之中完成,后面“果实与种子的形成”几乎就只有我自己在讲授,结果可想而知,学生的反应在我预料之中。这里面自己的问题设计得也不够通俗,还要更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关系。
第二次研究课:上课班级:初一(3)班
在第二次研究课中,在导入部分作了调整,因为在第一次研究课当中,我发现学生对中国十大名花并不是很感兴趣,而广州又正是“花城”,我何不采用这最贴近生活的话题来引入呢?!经过认真分析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课文重点是花与果的关系。若在导言中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广州是“花城”,广州人过年喜欢逛花市为切入点,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开花和结果”提出问题,学生很自然就会提出:”开花和结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些问题恰是本课要学生解决的重点问题,而在上课伊始阶段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自主进行探究。于是在本次研究课中的导入中我采取了提问的方式以及播放“各种各样的花”的视频,更加直观和贴近生活,采用前面的同样的鲜花,我在探究实验里充分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过渡也比较自然,但是对于“受精”部分内容的也只是通过视频录象和动画显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部分内容也是简单提及,学生只能大概掌握这个知识,但是印象恐怕不深刻,难点如何突破?这就成了我第三次研究课的重点突破所在。
第三次研究课:上课班级:初一(8)
在这次研究课当中,我对研究课的理解更进了一步,自己也逐渐形成了这节课的清晰思路:提出问题—观察感知—讨论辨析—引导探索—归纳小结。导入和探究实验采取第二次研究课的方法,不过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作了些改动,“能让学生动手的就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思考的就让学生思考,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解决!”在课文第一个知识点”花的结构”中有一个”观察与思考”的学生活动,其中要讨论两个问题: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这两个问题在学习了花的结构之后,学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确回答。此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答案,而是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在学完后面两个知识点后,再次讨论这两个问题。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确答案:1、子房发育成果实。2、对于繁衍后代来说,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后代的过程中,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这样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传粉和受精的知识。
为了防止出现“通通都要,全部失掉”的事情,我选择了更充分的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做法:在第三轮研究课当中我把“果实和种子”这部分内容放下,而把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突破“受精的过程”这一环节。通过视频录象的播放,动画课件的引领,学生知道了大概的内容,但是还未能达到“描述”的要求,所以在这部分我插入了一小段竞赛的环节,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最后也确实能描述出整个抽象的“受精的过程”,以至于第一次听我上课的好几位老师课后对我说:“你上课的内容我几乎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了!”这让我感到很欣慰,无论形式怎么样,最终达到了印象深刻,课堂有效的结果也正体现了我们初中理科综合组各位同仁共同确定的研究点:”合作-探究-有效”,基本达成了理科课堂教学模式的总思路:提出问题—观察感知—讨论辨析—引导探索—归纳小结.
这节研究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在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加强引导;在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要适时给予恰当的肯定和评价,以利于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本课容量大、活动多,要控制好每个环节的时间,才能做到收放自如。
以上是本次研究课的上课过程的一些思考。通过本次研究课我自己对初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提高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学探究的度的掌握很重要。由于生物学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学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初中生物课本中探究实验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引导过度或者是学生的自学探究过度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只有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由学生有目的地开展探究活动才能很好地达成教学目的。
二、 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资料的选用很重要。因为生物世界的丰富多样性,课本配备了很多生动有趣的录象资料辅助教学,自己也可以制作一些动画课件或者下载一些别人的作品,但是是否所有的多媒体资料都要用?我认为只有选用适合学生思维特点的课件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三、 生物教材要活用。这也是生物分布的地域性和多样性导致的结果,如果一味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来操作,往往很多实验无法开展,如本次课中的实验材料桃花,在广东本地无法取材,开展实验也不现实,那么就可以采用其它既能体现教材要求又能实地取材的鲜花;另外由于不同地区生物课时安排也不尽相同,那就要求生物教师能够自己对教材进行重组,或者重新整合。如本节课我就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组合,课时调整,以使学生无论是在能力还是知识上都理解运用得更透切。
总之,研究课越上越觉得有意思!如果平时上课每堂课都能保持研究的精神,那么我想课堂将是一个精彩的乐园。
在本次研究课的上课过程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我们理科综合组的各位老师每一次认真的评课可谓令我受益良多,每一次研究课的修改灵感都来源于组内老师的共同意见和不同的观点,特别是第三次研究课的评课中,关于“合作-探究-有效“这个研究点,杨校提到的”探究的效度和深度”’、李校提到的“关于问题链”,钟主任提到的“平等的合作探究”,唐主任提到的“探究问题的逻辑性”,秦主任提到的“探究实验和验证实验的区别”,熊中宏组长提到的“广义和狭义的探究”等等思想都给我以更高层面上的认识,引发我自己更深入地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解和学习,正所谓学无止境,学海无睚啊,只有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我相信,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思想引领下,我将会不断地努力,逐渐完善这一过程,打造出更多的精品课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