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课例–整式的加减复习
上课时间 | 2006年12月13日 星期三第16 周第 2 节课 | ||
课 题 | 整式的加减复习(二) 初中 徐玉平 | ||
教 学 目 标 | (一)知识目标能熟练的运用去括号、添括号、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整式加减的运算能力. (三)情感目标感受细心对解决好问题很有帮助. | ||
教学重点 | 运用法则进行整式的加减. | ||
教学难点 | 当括号外面有负因数时去括号. | ||
研究点 | 复习课的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 ||
教 法 | 分析例题,归纳法则,点拨提升. | ||
教具及 教学手段 | 多媒体课件 | 课型 | 复习课 |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调控方式) |
一、基础知识填空 边填空边思考所用到的知识.若有困难,可翻阅课本P104—P115. 1.下列各组中,属于同类项的是( ) A. 与 B. 与 C. 与 D. 与 2.当k= 时, 与 是同类项,它们的和是. 3. . 4. . 5. =[2x+( )] [2x-( )] 6.化简: == . 二、知识梳理 结合基础知识填空,引导学生叙述同类项的定义、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添括号、去括号的法则.整式的加减,实际上就是去括号与合并同类项这两个知识的综合. 三、例题讲解 例1.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 . 分析:这是海珠区2005年第一学期的一道期末测试题,由学生谈如何解此题.学生动手完成,要求解题过程完整. 例2. 已知A= ,B= ,求: A-2B. 分析:题目没有直接给出加减算式,解题时需要先列出算式,再进行运算.引导学生写出第一步,当然,可由学生先尝试. 变式:先列出算式,再计算填空. (1)( )+( )= (2)( )-( )= . (3)求整式 与 的差. 例3. 有这样一道题: “计算 的值,其中x= ,y=-1.”甲同学把“x= ”错抄成“x= ”,但他计算的结果也是正确的.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并计算出正确的结果. 分析:可以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力,可能是怎么回事? 解: = = = . 因为原式化简后不含x,原代数式的值与x的取值无关,所以甲同学把“x= ”错抄成“x= ”,他计算的结果也是正确的. 当y=-1时, = = =2. 变式:请你对此题稍加变形,出一道类似的题. 如:证明代数式 的值与字母x的取值无关. 四、课堂小结 以你在学习第3章第4节整式的加减的经验教训,对同学们提几点建议. 五、作业 1.化简: (1) (2) (3) 2. 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x=-1; 选做题: 1.小明在计算一个多项式减去 时,因误认为加上此式,所得答案是 ,那么正确的答案是( ) A. B. C. D. 2.代数式 的值是7,则代数式 的值为. 分析:观察 和 的字母部分有何联系,或许你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解:(此方法供参考,学生可有不同方法) ∵ ∴ (把“ ”看作一个整体,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 = = =7. 参考以上方法,解决下列问题: (1)代数式 的值是7,则代数式 的值为. (2)代数式 的值是7,则代数式 的值为. | |
板书设计 课题 例1—3 学生建议 | |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