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以载道 重在提升
研以载道 重在提升
小学教学主任孙玉强
一个月来,我们在“研以载道、重在提升”上下功夫,在打造优质课堂,成就骨干教师,培养优秀学生上做文章,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进行了主体型课堂教学的专题研究,在全体老师参与、部分老师作课、相关专家点评的氛围中,提升了我们的研究成果,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向成熟,让我们的学生受益匪浅,其间有多名学生脱颖而出获得各种竞赛大奖。
一、研“做”之道,提升教师认识
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研究,如何才能做到过程精细化?我们新学期伊始便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并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深入,进行了一系列的培训。从教研组长谈新课标,到学校学部计划的学习,到课程服务体系的研究,到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纲要的解读,到海珠区课堂教学标准的学习,到优秀课组评比方案的细化,到课题研究的培训,到课堂教学研究月活动的开展,我们始终围绕课堂进行坚定不移的研究。特别是学校课堂教学研究月的开展,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做研究课的过程:选题、备课、上课、评课、反思、总结.改变了原来个体化、间断性、层次低的缺点,让我们更加感觉到过程和形式的重要性,因为它是科学的。我们做中学、做中悟,不断研究六个环节、深化六个环节、丰富六个环节。为此,我们在小学部研究课活动中重在过程的具体、重在过程的丰富、重在过程的突破、重在过程的提升。通过研究“做”,提升了老师们的认识。
二、研“教”之道,提升备课质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是为了不用教”,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一直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所隐含着,但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去实践它,只是在琢磨它念叨它甚至是不只一遍地利用它,就是没有深切地领会它、深切地感悟它。这次课堂研究活动,我们把主题定在“主体参与型课堂”上,让老师们集中精力想方设法地研“教”之道。
一是怎样教?第一轮研究课语文组的主题定为:第一课时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数学组的主题是:多感官参与型数学课堂,英语组的主题是:单词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轮研究课语文组的主题进一步明确为:板块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数学组的主题定为:新课程下数学概念课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英语组的主题定为:学生口语能力培养的有效训练。这些主题的确定在一方面逼着作课老师根据这个方向去研究去思考去设计自己的教案,准备自己的教具之外,更重要的是逼着所有参与听课的老师一股脑地往这方面用力,在集体备课、反复试讲修改教案、评课中突出这一方面共同研究这一方面。
二是教什么?看上去很简单,好像就是根据教材按照教参对着教案把自己知道的教给学生而已,其实不然,教什么至关重要,我们教的内容要贴近教学的实质、本质,要通过我们的教学内容把学生教聪明了、教活泼了、教可爱了并不容易,应该说很难。因为要如此的话,我们要真正地把教材吃透弄懂,真正地把标准理解到位,要在教教材和用教材上有理智的认识。我们不能简单地改变教材的内容也不能不敢越雷池一步。
比如:四年级数学《复式条形统计图》一课,教材中“首先是出具了一个某地区城乡人口复式统计表,给出了两个统计图(一个完成了一部分,一个没有开始),然后一句话你能把上面两个统计图合成一个统计图吗?再后是让学生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最后是过渡:这是条形统计图,这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不少老师在上这一课时不用教材上的内容,自己编一个所谓的情景进行虚假的但看上去颇为热闹颇为人文的教学,脱离了数学的本质,片面地追求一种标新立异。我们通过多次研究课后,由原来的脱离教材到进入教材到跳出教材,深刻领会了教材的内涵,吃透了编者的意图,没有对教材进行线形的改动,而是依托教材挖掘内涵体现主体,上了一节有学术价值的课,这节课的思路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而另一节科学课《呼吸》,教材中为了让学生明确二氧化碳和空气的区别,设计了一个实验,采用的是灭火的方法,其间并让学生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通过几次研究最后感觉到,教材上设计这些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呼出气体和吸进气体的不同,而达到这一目的老教材《自然》中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的方法,相对简单易行效果鲜明。因此决定把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修改,换回原来的方法。
三、研“学”之道,提升上课水平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对于这一点没人质疑;而教师上课的成功又来源于学生的表现,对于这一点没人反问;因此以学论教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更好地让课堂成功让自己成功让学生成功?为此我们不遗余力地根据主体参与型课堂这一主题进行了研“学”之道,在此方面我们可谓深入深出。
我们深入挖掘教材,让知识深出,让老师胸中有千壑不怕小山谷,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体会到博大精深、体会到深邃内涵、体会到巧妙无限;我们深入研究学生,让思考深出,把问题设计到最佳,不让学生脱口而出,而让学生单独沉思,不让学生急于表现而让学生善于交流;我们深入研究学法,让情感深出,把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项很重要的评价内容来评价课堂,这一目标的渗透不是蜻蜓点水式的不是穿靴戴帽式的,而是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的,是真正的有感而为;我们深入研究评价,让表扬深出,现在好好好、棒棒棒、妙妙妙充斥课堂,学生对此已经没有多少兴趣,因此恰如其分、入木三分的评价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深入研究目标,让生成深出,当前课堂中老师们都是紧紧围绕着预期目标展开,并全力以赴为之匠心独运,不达目的不罢休,这原本没错,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生成目标,更应该关注生命化的课堂,让生成的目标鲜活起来。
总之,通过这些深入深出的研究,老师们的上课水平都有了大的提升,特别是承担本次研究课任务的老师,可以说有了质的飞跃。通过三位特级教师进课堂活动,我们也了解到所有上课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驾驭能力、课堂把握程度都得到了较高的评价,特别是用作研究课的老师得到了专家们的交口称赞,这就更加坚定了我们自己研究的方向。
四、研“评”之道,提升专业能力
是否会评课是一个老师水平高低的标志,而能正确地面对利用评课则是一个人教学素质高低的标志。因为评课它最大的好处是能看到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短处,并能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而真正实现同伴互助的目的。否则,评课则变成了一场空谈、一纸空文,没有实效。
我们在本次研究课活动中突出“评”,并明确要求老师们既要评作课老师的优点,又要评作课老师的不足,并说出自己的建议和方法,而且必须人人参评。通过一轮又一轮的研究课评课,老师们从不评到想评,从不会评到会评,从会评到能评。评课的中心是抓住“根本”,根就是“课标、教材”,本就是“教师、学生”,评课的关键是抓住研究点。老师们为此而绞尽脑汁,并萌发了很多有价值的想法。
五、研“思”之道,提升工作成果
《四书》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由此看来思源于疑。在本次研究课的活动中的“疑”可谓百出,“思”可谓不穷。老师们面对专题疑惑、面对主体疑惑、面对评价疑惑、面对老师们的评课疑惑、面对专家们的点评疑惑、面对课标疑惑、面对教材疑惑……这些疑惑在我们的研究课中都进行了不止一次的辩论、不止一次的唇枪舌战。最后每个人带着自己的疑惑,面对自己的课堂,把着自己的学生,静下心来思考:我究竟从研究课中得到了什么,我究竟接下来怎样做,我究竟如何能上一堂好课……老师们在评课中辩论、在备课时辩论、在反思中辩论、在总结中辩论。而这些辩论在“不断”的基础上,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科学,越来越规范。研究课让我们时时念着、不断看着、常常听着这些齐放的百花众说的纷纭,快速提升自己的工作。
小资料:“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宋·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