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课谈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制定
从研究课谈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制定
初中语文教师 彭作舟
这次研究课活动,是一次很及时很成功的教学研究活动。它无论是为青年教师还是中老年教师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的平台和研讨提升的机会。大家思考甚多,收获颇丰。我承担了语文教研组“关注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达成度”的研讨任务,下面仅就如何制定教学目标把我的思考作一综述,希望得到同仁的斧正。
一、为什么要制定教学目标
大凡人们做事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教学更是如此。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教学目标通常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指引学生学习等三方面的定向功能。
记得李校长曾经多次强调指出: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始终以目标教学为中心,不仅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心理学家指出:没有任何教学目标比“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更重要。
二、如何制定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目标
进入新课程以后,课堂比以前活跃多了,“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的现象在许多课堂上屡见不鲜。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有些课堂是为了活跃而活跃。有的教师在介绍新课程的教学经验时就说:“宁活不死,越活越好”、“活就是体现新课程的精神,死就是旧课程的套路”。笔者曾见过这样一些现象:有的老师一堂课竟然出现了30多次的提问,或者40分钟内安排了8次小组讨论,而每次讨论只给学生两三分钟的时间,还有的一堂课设计了10分钟的录像、6分钟的弹琴、8分钟的师生自制教具表演……这样的课,除了活跃还有什么呢?
出现这种浮躁活跃,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缺乏目标意识,不知道课为什么要“活”?只有课堂教学的“活跃”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时,这种“活跃”才有意义,否则就只是一种“课堂秀”,而不是课堂教学,结果“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头脑空空”。
教学的目标是学校教育目的范畴的一个具体概念,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因此,教师在写教案时,在思考怎么组织教学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获得什么,也就是说,必须要弄清目标问题。那么,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呢?
(一)教学目标是怎么来的?
(一)教学目标是怎么来的?
首先,让我们一起看这次语文研究课《生物入侵者》第一次备课时确定的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写作特点;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5、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那么,这一目标是否符合新课标要求,是否切合学生实际?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到底如何确定?老师们就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有成效的讨论,并最终达成了以下共识。
第一,要弄清教学目标与上位目标的关系,以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说到底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与它相对应的最上位的国家层面制定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就是教学目标了。即使是教学目标,也有不同的层级:有学年(学期)目标,接着是单元(主题)目标,最后才是课时目标。由于上位目标决定下位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清楚它的上位目标是什么,否则就无法把握住下位目标的基本定位。
第二,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确定目标的重点。尽管课程标准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陈述,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下位目标,但是教师不能机械地、一一对应地照搬上位目标的格式,每堂课都按三个维度来陈述。而应该把它当作思考教学目标的一条重要原则,然后根据具体的内容、学生与情景,来确定目标的重点。
第三,要分析具体的学生、内容与可得到的教学资源,挖掘教学内容或资源对学生的发展意义与价值。教学目标的确定还需要针对具体的内容或活动、可得到的教学资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与分析,以便于挖掘教学内容潜在的教育意义。
第四,要把握好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死死守住教学效益的底线。事实上,上述讨论的只是预期的学习结果,也可以说预设的教学效益的底线,它不是教学结果的全部。真正的教学结果一定是预设的目标(也有可能改变)加上生成的目标。在课程与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考虑最多的是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生成性的目标,尽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利用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实现非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可以说,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果的最起码要求,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如果这一底线都坚守不住,过于重视生成性的目标,教学就有可能走向“无目的”的误区。
基于以上的认识,大家一致认为,上面《生物入侵者》一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反映了这四个方面的要求,但也还存在着没有很好地突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如练习默读),而且内容偏多,重点不够突出,条文较繁杂,针对性不强,表述也不是非常准确、规范等问题,老师们对此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
第二次试讲,教学目标这一项就修改成了:
1、练习默读,能筛选课文信息;
2、阅读课文,明确顺序,能判别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了解生物“污染”,关注生物入侵现象。
这一改动,并不是简单的条文上和字数上的减少,更重要的是三维目标更明确了,与单元教学目标联系更紧密了,教学重点更突出了,针对性更强了,表述更准确了,也更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实际了。
大家认为,在制定目标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有效把握教学内容,不超纲。 第二,要保证教学目标定向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设计都要瞄准目标,凡目标要求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当堂完成,并实施当堂检测,保 证大面积达标。否则,课堂教学将陷入随意性、盲目性。第三,当新知识引出后,教师应及时亮出反映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对目标作一简要说明或解释,并强调能级,以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
(二)一个好的教学目标该如何表述?
了解了如何确定教学目标之后,我们再来谈谈怎样陈述目标才是规范的。
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这与原先“教学大纲”的陈述方式是不同的,以往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都是不符合陈述要求的。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为了便于教学后的评价,陈述应该避免运用一些笼统、模糊的术语。如果使用“提高……”、“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精神、态度”、“了解”“掌握”等行为动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评价就无法开展。因此目标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应该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可把握的,不能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而混淆了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变化的区别,真正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定向功能。是“了解”的不能定成“理解”,“理解”的就不能定成“熟练运用”。一句话,应该是可评价的。我们把第二条“学习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写作特点”改为“能判别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三、 评课第一要素: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还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参照。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思维,比较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把它正确地表述出来。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是要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和明确性以及可检测性。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如能根据学情制定符合基本要求的教学目标,将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也是串联教学活动的一条红线,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地促进教学活动朝产生最大成效的方向发展。一句话,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方面。
总之,通过这次研究课活动,教师们的目标意识普遍增强,大家认识到:只有正确把握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新的课程改革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研讨、反思、创新,我们才能准确认识和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为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这使我想起了著名歌唱家李双江在电影《闪闪的红星》中唱的一首歌:“红星闪闪亮,照我去战斗……”如果把教学目标比喻为一颗“闪闪的红星”,这颗“红星”一旦确立,教师必须始终紧紧围绕这颗“红星”开展一切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狠抓教学质量”这场战斗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