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学生主体意识,让智慧闪现课堂
树立学生主体意识,让智慧闪现课堂
——伍勇老师研究课《生物入侵者》观摩反思
初中语文教师 陈少君
引子:历时一月有余的第一轮研究课已告一段落,和语文组的全体同仁共同走过了六步骤三讲三评的研究过程,其中既感受了伍勇老师对教学的孜孜以求,亦领略了其他同仁的博学睿智,更在专家的引领和同伴的互助下收获了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诸多心得,感慨多多,收获满满。特别是对自己观摩和研究的重点“课堂的生成与达成及学生的活动”更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一、伍勇老师研究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再现
听课的老师均评价说,伍老师的三节研究课,目标一次比一次明确,思路一次比一次清晰,效果一次比一次好,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从第一节课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活动的单一、教学程式的僵化到第二节课双边活动的用心营造、师生交流的主动创设、课堂生成的有效增加,再到第三节课课堂气氛的民主和谐、师生智慧火花的交流碰撞,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我认为突破和超越的关键在于“学生主体意识”的逐步树立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首先,教学活动的设计遵守了三原则:
1.整体性原则:活动的设计着眼于全体,关注了整体,让所有的学生均得到了提高。如课中的限时默读活动,锻炼了全体学生的默读速读能力;课尾的反馈练习,检测了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
2.主体性原则:着眼于学生为主体的充分占有时间的动手动脑的听说读写活动。如课中的让学生筛选信息,把握文本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并自主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3.积累性原则: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与提高,既做到了课堂上的丰富积累,如字词句的基础知识的积累,阅读说明文把握说明对象说明方法的能力积累,;又注重了以课堂向课外迁移拓展积累,如课外搜集整理、课中列举展示生活中其它的生物入侵现象。
其次,教学活动的设计克服了三“瓶颈”
1.教师的修养问题。三节课的打磨过程中,伍勇老师以自信而沉着的教态,热情优雅的微笑,真诚而幽默的赞美,平等而友善的尊重,宽容而民主的评价,劲拔而美观的板书,由浅入深的学法引领,征服了初二(3)(4)(5)班的同学,也赢得了同仁们的钦佩,展现出一个优秀教师的高超素养和独特魅力。
2.教材的运用问题。经过教研组前两轮集体备课和评课的讨论,伍老师将全组老师的智慧加以集中吸收,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对教材文本的理解进一步深化,使教学目标不断简明清晰,促使第三节课三步导学的教学程序得以不断完善。既熟练地挖掘和运用了教材文本,又开发和利用了新的课程资源。
3.活动的类型问题。三节课中,伍老师分别从处理教材、形式变化、手法运用的角度来设计了课中活动。如扣住“生物入侵者”这个关键词来理读课文;从凸显说明文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来将筛选整理信息贯穿教学始终;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评价阅读出发设计“文中生物学家对生物入侵者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你是什么观点?为什么?”这个悟读创造活动;从“当堂学习—当堂训练—当堂反馈”角度设计了课堂上的同步拓展练习。
再次,教学活动的设计注意了三“维度”
1.有一定角度。例如在第三个环节“三步导学”中,伍老师对文本的阅读分了三步进行:一是点上的阅读,让学生找出关键词;二是线上的阅读,让学生找出关键句;三是面上的阅读,让学生把关键词、关键句连缀成段,整理成文本的科学知识。层层深入的阅读,简明有效的引领,促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非常到位。
2.有一定厚度。说明文是以介绍科学知识为写作目的的一种文体。在教学活动中,经过三轮的修正打磨,伍老师将教学目标定位为①练习默读,能筛选课文信息;②阅读课文,明确顺序,能判别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③了解生物“污染”,关注生物入侵现象。在教学活动中层层突破,既注重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落实,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自然。
3.有一定深度。课堂教学活动中,伍老师很讲究教学活动设计的深度,在课前导入时用了一个珠江三角洲的生物入侵现象:薇甘菊的入侵,引领学生关注所处环境;在三步导学的板块,首先限时让学生默读,然后提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此文给你展示出了哪些信息”,学生在筛选信息的同时便初步感知了文本内容;但伍老师并不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还非常注重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如能对“生物入侵现象”作更深层次的挖掘,将会取到更好的效果。
二.对阅读教学课中学生活动设计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真正训练学生积累语言,锤炼思想,发展个性,培养人格,就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给他们创造自由自主活动的平台。
1.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要充分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思考时间、讨论时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重在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余映潮语)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变“讲堂”为“学堂”。一堂课,学生听、说、读、写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二十分钟,教师应在“导”字上下功夫,在“精讲”上动脑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上,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进取的心态中,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师只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容易忽略或理解不透的地方,适时、适度地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的主动构建学习。
2.给学生宽阔的活动空间。语文学习依赖学生自身的认识和积淀,而不是靠他人灌输来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因此,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其在活动中主动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亢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我们可以让学生主持教学活动的某一环节,比如《生物入侵者》可以安排一个学生主持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入物入侵现象”的活动,将主动权还给学生。
3.给学生创设丰富多样的课中活动。比如说仅“读”的活动,就有说读忆读演读、悟读理读品读、猜读写读背读、听读跟读分读之分。再比如从处理教材的角度,可以从扣住一个关键词、凸现一个教学要点、设置一条教学线索、精读一个重要板块、安排一组教学角度等设计。从形式变化的角度,可以设计语言理读、情感演读、语言集美、写读创造、说读评价、妙点揣摩、微型课题研讨、思绪放飞等活动等等。
4.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学习方法。认知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可见,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贵有方”,另外还应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学法。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在学习训练过程中发现规律,掌握学法,以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5.还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权利。在教学过程中,将对学生学习的正误、优劣的评价权交给学生,用“你认为他的看法对吗?为什么?”“他这样回答问题全面吗?”等问题把学生推上评判席,促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专心地听、认真地想、大胆的说,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学生不仅可以对学生的朗读、答题、练习等进行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等,同样可以提出异议、发表看法。这样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直抒胸臆的“自由天地”。
总之, 只有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才能使语文教学成为奠定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堂,应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应是师生智慧火花碰撞和交流的课堂,更应是全体学生参与并获得求知成功体验的课堂.为着这个目标,我们还任重而道远.
后记:研究课虽暂时告一段落,但我将之视作了自己的一个起点.回首初始,本人对语文研究课是有一些保留看法的,我将开展课题研讨片面的理解为便是要拿出一种语文教学的模式,有些无法理解.。我认为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 如何激活课程中的静态资源,如何让作者的生命气息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如何让飞杨着作者灵性的作品语言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需要每位老师根据文本的不同特征,用自己对大纲、对教材、对学生的深刻理解进行创造性的解读。文体的不同,教师性格志趣、气质风度的不同,各地区各班级学生特质的不同,都不允许我们用一种统一的模式去备课上课.。如果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教学过程的程序化,教学方式的模式化,只会让语文课失去快乐的笑声和智慧火花的闪亮,只会漠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扼杀学生的创造性,窒息教学资源的生命力,就无从谈起让学生健康的发展和对学生的一生负责。
带着疑惑,我接受了欧阳组长安排的观摩任务。每一次的听课,每一次的评课讨论,我都用心去发现去感受,听评中伍老师的谦虚执着让我汗颜,争论中同仁们的精辟见解给我启迪,请来的专家的点拨更使我犹如醍醐灌顶,我对自己观摩的重点话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亦逐渐明晰了一节好课的标准,更大的收获是懂得了开展研究课,进行课堂研讨的意义。是的,雷校长讲“研究课很重要”,幸好我还没有落下脚步。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这只是一个起点!向伍勇老师致敬!向中学语文组的各位同仁致敬!向关心语文组和语文老师成长的各位领导致敬!相信,只要坚持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我们的语文组,我们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的每位老师,都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①宁鸿彬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②《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写
③余映潮《重要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中活动的设计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