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有效的师生、生生合作学习在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从乐学,到会学
——谈有效的师生、生生合作学习在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文字上,乐学到会学,似乎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感受到,能够使学生乐学,未必就能造就出他们的“会学”。给学生充分时间地讨论,可能会很“乐”,可是未必就能“会”,然后以讨论的结晶去指导自己的实际应用;给学生众多元素去探究,可能也会很“乐”,可是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逻辑相关,很难就说是已经掌握得透。
随着未来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以,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林玲老师的课,在设计时就先从学生、知识、老师这三方面,做了充分的研究与预设。力求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 “乐”,更能“会”。毕竟作为一名高中生,直面高考,无论在文科还是理科的求学中,都应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会学”,就必须重视他们在课堂中的地位,并且安排得当。到最后正式讲课时,我们感受到1班的学生在课堂中,有着非常主动地角色,特别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推导实验与解说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而实际上,如果没有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对问题的预设,也没有最后令人满意的教育生成了。
在集体备课与试讲评课中,我们十分关注到的教学预设包括:
1. 怎样从身边的例子引导学生关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 如何让学生从探究的体验与数据分析中,发现事物的规律?
3. 学生在讨论时,如何调动他们互相吸纳他人的意见与思维结晶?
4. 师生在提问对答中,应该怎样激发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这些问题,我们相信它不止出现在林玲老师讲授的牛顿第三定律得课堂上;它必定也很频繁地浮现在各科的教学预设中。
因此,我们先从自身学科的角度上,分析做法,最后整合到几个落脚点上:
一、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本身,就必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书本地每个知识点,如果都能成为侦探小说中揭开谜团的那段叙述,想必每个学生都使尽力气去感知、理解、追逐他们。求知的激发,当然就是问题的设计了,比如教学设计中的导入就是学生熟悉的拔河比赛。比赛中,什么才是至关重要的取胜因素。学生平日只管出力或打气,很少细致地发现其中的奥秘。问题的提出,马上调动起了学生。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上,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巧妙设计,能够让学生的探究,是起源于自身的求知,这才是探究的初衷与动力。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如何地把问题引导陈设出来,不能不说是一种艺术。
二、重视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发现,老师可通过一些载体来指导学生归纳与总结。
探究活动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在本节课中,林玲老师沿用理综组的一大特色——学案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思考、总结。探究中,师生的关系可以是直接明了的点拨,但如果我们要试图让学生一气呵成地去“忙”自己的做法,就可以把老师的指导思想渗透在学案当中,这样的好处在于,老师能够分出身和声音来对学生进行各别的细节指导;更妙的是,每组学生犹如身边都乐一名指导者般,引领着他们。
因此在探究中,师生关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借助像学案那样的载体,连接师生之间的桥梁,扩充老师的指导广度。
三、生生间要交流就需要有碰撞的火花。
单向的吸收是安静的,看上去似乎是满意的,但学生吸收了多少,在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很难体现出来。老师难于把握自己的预设与教学生成。生生的交流是必须的,因为他们往往很能在其中找到快乐;合作式的交流是有效的,因为他们更能在其中得到升华。
合作学习尤以小组合作为最佳形式,它不仅可以保证每上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过程,同时又可保障课堂教学既活跃又有序地开展。探究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某一现象发表不同的主张、见解(如传谋的影响),人人参与,存异求同,力求在彼此“撞击”中达到共识。新教材每一单元都设置了一个综合探究活动,这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组织。
碰撞出交流的火花,需要老师为他们架构一个交流平台,比如探究思路讨论和组组之间的交流,主要是让学生培养出在探究交流中放得开的习惯,并且引导学生有一个客观、积极的评价体系。在这里,我们主张老师的评价应该是适度、有建设性地点拨,一味的“很好”学生自然就区分不出怎样才是好的语言与小结,这样的评价是不利于学生的进步的,全盘的肯定其实就是全盘否定的一种形式,这样的评价学生久而久之就不会重视互相之间的区分,就会把交流看成是形式主义了。
四、师生的提问对答,要把探究的主题渗透进生活。
学生懂得、乐于关注探究与现实的联系,就是他们“会学”的一个里程碑。在这里,建议老师不要设置太多的“圈套”,一定要学生非投进里面。“生本教育”,我们要重视学生本身的认知就是很有利的资源,他们有说出比课本、教参好很多倍的答案与例子。在这个阶段,老师的提问,不应该引导得过细、过明显,这样学生就没有显示自身优势的乐趣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自己的“劳动”被认同,因而受老师和同学尊重,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这时,学生的“自主学习”受到肯定,学习的乐趣倍增,促进其“自主学习”的进一步深入。
从乐学,到会学,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需要给学习者提供活动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探究学习,其目的都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我们宣传改进的教学方式,不等于把先前的教学方式全盘否定。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该合作学习的地方就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该探究学习的地方就探究学习,该接受学习的地方就采用“授——受”的教学方式。大家都知道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系统性较强的学习内容来说,采用接受学习也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