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研组“课堂教学研讨月”活动总结
扎实研究 专业提升 全面发展
——高中英语教研组“课堂教学研讨月”活动总结
高中部英语教研组汤丽君
自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纲要实施以来,为实施有效教学,打造优质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进行了课堂教学研讨月的教学研究活动。
高中英语教研组全组教师积极参与此次活动,我们围绕着课堂教学、课程资源、质量管理和教研方式等方面,积极开展教改实验和研究,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化,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这既是高中部全体英语教师对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探究,也是我们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全方位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健康成长的方针的体现。
一、活动的情况介绍:
1.参加活动教师队伍情况介绍:
高中英语组共8位教师参与了此次教学研讨活动。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人,一级职称教师5人,二级职称教师1人,平均年龄28.5岁。其中新加盟教师5位。8 位任课教师全部拥有担任高三毕业班的教学经历经验。担任此次活动授课任务的是本学期新加盟的高级教师李淑民老师。
2.活动组织实施情况介绍:注重活动过程,追求研讨实效。
(1) 13周宣传发动,制定活动方案:
大力宣传发动,确保活动的实效和高效,严格按学校要求六步走。
(2) 14周选人选题,定研究点:
针对我校学生英语学习薄弱环节和英语学习重点检测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集体讨论,确定此次活动的研究主题是: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有效教学模式探究。着重研究点是:高中英语阅读课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3) 15周备课 :三级备课,三次试讲,研讨提升,确保实效。
个人备课:教研组全体教师根据选题授课内容个人备课。
集体备课:教研组牵头,授课教师李淑民老师为中心发言人说课,先后组织了以高一备课组为单位的第一轮集体备课和以高二、高三备课组为单位的第二轮集体备课。在此基础之上,举行了第一轮试教听课,课后教研组组织评议和修改,形成第三轮集体备课教案。
专家指导备课:在以上反复研讨修改之后我们请来广东省教研室教研员黄自成老师来校听取第二轮试教课,课后组织评议,根据教研员意见,修改形成最终集体备课教案后,我们进行了第三次试讲。
(4) 第16周上课评课:精心打造实现高效追求卓越
经过充分的准备,教研组向全校师生推出本组公开课,并且获得听课领导和老师的高度评价。
(5) 第17、18周评课反思:统一认识 ,建立模式,反思提升
通过教师个人自评,组内互评,专家点评,明确评价标准,统一认识。“走进模式,创造模式,走出模式” 逐步建立了我校高中英语阅读课课堂教学模式。组内教师写出个人书面总结和反思,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研、教学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
我们坚持严格的质量监控和过程管理,认真细致地跟进在实施活动步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困难和困惑,并加以思考和研究,与专家们保持联系,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并回归课堂教学加以实践、反思、完善。因此说此次高中英语组的研讨活动是深入教材,深入学生,深入课堂,深入广东而进行的扎实有效的教育教学研究实践。
二、实践与反思:
英语学科的课程改革关键在实践, 如何将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信念或行动哲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此次课堂教学研讨月活动中,针对我组此次活动的三项预设成果(1)探索建立新课程理念下我校高中英语阅读课有效课堂教学模式(2)通过教学研讨,提高学科专业能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升集体作战水平(3)营造教研氛围,增强团队凝聚力,加强教研组队伍建设,我组主要做了如下的实践与探讨:
1.建立高中英语阅读课课型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打造高效优质精品课堂。
新的课程理念必须转化为教师个体的教学行为,并付诸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但在实际的操作上,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往往存在着很大的落差。由于我校学生的英语程度参差不齐,在广州市内整体水平偏低,根据新的英语学科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任课教师认为有时很难操作。即使有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态度很认真,情感很投入,并且很着意组织学生讨论,回答问题,上讲台演示等活动,甚至课堂气氛也很热烈,很明显地反映出这些教师的生本意识,但操作上却没有体现交流、体验,操练停留在机械层面上,缺乏高层次的学生活动形式,教学效果平平,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较低。
针对这个普遍的疑惑,我们统一认识:评判一节优质课的标准,从理论层面看,主要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一节课不可能完全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只要有一点体现就好,就是一节好课。从操作层面看,一看学生是否做到联系阅读,主动问答,自主讨论,自评互判。这几个环节,只要一个环节做得好,就是一节好课。二看教师是否做到引人入胜,精导妙引,结尾无穷。英语组的这节阅读研讨示范课根据这两个评判标准,结合我校学生英语学习现状,通过教师个人自评,组内互评,专家点评,明确评价标准,统一认识,“走进模式,创造模式,走出模式”, 逐步建立了一个真正符合新课改理念又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有效教学模式:教学定位——任务驱动——成就个案——能力提升。以此节课为例:
(1)教学定位:在教研员的指导下,通过理论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不管是什么内容的阅读课,阅读教学都必须确定一个定位。不能仅仅停留在策略教学反面,语用教学,语篇教学和文化教学方面的定位也很重要。阅读以文化为载体,例如这堂研讨课,讲叙的是音乐的话题,我们就定位在文化教学方面,以音乐为载体教学。通过图片和录音带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深化对音乐的全面认识,增添音乐欣赏趣味,提高音乐修养。然后请学生根据个人对音乐的感受谈谈他们发表看法。
(2)任务驱动:在李老师的课堂上,我们还欣喜地看到,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的任务型教学法始终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参与者,改变了由教师满堂灌,垄断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策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并成为一个“会学习”的学生。
(3)成就个案:在任务驱动的过程教学中,同时针对个体差异,设置不同的任务,利用形成性评价不断鼓励学生,张扬学生,关注细节,成就个案。在李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与教师互动,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激情,在老师技巧性的设问,环节设置和有针对性的提问下,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喜悦,找到发展的空间。
(4)能力提升:在教者春风化雨般的指导下,通过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疏通,检测,反馈,于润物细无声中,学生的情感态度,阅读能力都如得到了最有效的提升。
2.加大校本教研新模式的力度,教研与科研相结合,提高学科专业能力。
新课程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教师尽管对新课程能说出一些观点和新名词,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时仍然感到困惑或者不知所措。在此次研讨活动过程中,通过三级备课形式、三次集体备课和三轮试讲,备课质量做课能力不断提高,老师们深入研讨、分析教材、教法,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制作课件,整合教辅资料,资源共享,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最终形成了我校高中英语阅读课型课堂有效教学的模式。以此为契机,各备课组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问题,积极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探索,确定了下阶段本组的科研课题,力求做到与新课程共同成长。针对高一学生学情较好,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英语学习热情较高等特点,高一备课组确定以《高中英语课堂的有效导入》的科研课题,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独立思考的兴趣和习惯。高二备课组在这次研讨课的基础之上,为进一步全面拓展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确定本组的科研课题为《在阅读课中有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高三备课组针对高考题型变化大,练习量多的特点,确定了《如何优化课堂训练》为科研课题。这些课题的提出都有着较高的现实价值,具有可操作性和开放性。通过研究探讨,都将有力地指导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
3.教研课改与队伍建设相结合,建设和谐务实学习型的教师团队
我校任教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师大多是青年教师,平均年龄28.5 岁,其中新加盟教师5位。加强对新加盟教师深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加快本教研组“本土化”进程,是快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通过这次研讨月活动,在“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自我反思”的培养模式下,每位教师都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教师队伍和谐发展,教研氛围更加浓厚,建立巩固了和谐务实学习型的教师团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 进一步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功能,协同作战。
继续坚持备课组集体备课制度,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示范、听课、评课,形成共同的问题意识,问题探究;加强各备课组联系合作,由教研组作桥梁,集中组内力量,沟通交流指导选修课的制定(目标、内容、教材、学分认定)等;以备课组为单位,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进行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尽最大力量支持各年级月考和模块过关试题的命制和评价,重点加强研究近几年高考命题的变化,善于优化整合信息,把握教改航向和尺度;协调调动各备课组力量,跨组备课阅卷,合作组织举行各种学生课外活动。
(2)建立定期学习制度,加强理论学习,建设学习型团队。
建立每月一次的理论学习制度,认真组织好全组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要善于对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和疑难问题进行评析;建立和省教研室稳固的联系,不定期邀请省教研员来校指导,通过自学,培训,研讨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使教研组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们非常感谢这次全校性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反思英语高中教研组这次研讨月活动的工作,我们认为,在这次活动中,全组教师全员参与,通力协作,上下配合,以教学为中心,开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方位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健康成长的研讨,教研组每位成员在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素养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受益匪浅。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每个人都需要积极地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中,融入到新课程之中去,使教育教学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