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参与 整体提升
全体参与整体提升
——高中理科教研组研究课汇报
高中理综组长李子杰
我们学校创造了无限大的个人、集体“想发展、能发展、会发展”的时空舞台,这是机会、也是挑战,更是一种全新的理念;这次研究课,我收获很大,我做过1年多的教研员,参加多次各类型的教研活动,听过很多课,也评过很多课,但在我心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组织参与我们的研究课,实实在在,我收获很大,作为教研组长,我在成长;还有1份代表,代表科组全体教师,因为他们在这次研究课中,无论多忙,都积极参与,达成了我们所追求“全体参与,整体提升”的目标。
研究课中我们真诚地参与,付出了集体智慧,收获了整体提升,那么究竟研究课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听几位教师的心灵感悟:
我们的主讲老师林玲老师由衷地说“研讨课彻底改变了我的教学,真想再上一节…”
我们的新教师梁云森老师“现在才知道什么叫教学,才知道怎样上课,希望下次给我
上研讨课…”
高三刘少武说“研讨课使我明白了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永远步和提高…“
高三黄海琳老师尽管繁忙,每次都参加教研,她说“希望下次研讨课给我上,这么多
老师指导,不进步才怪呢……”
万里霜老师说“研究课真正体现了如何在研究状态下进行工作,我的收获很大”
还有很多,一句句发自内心的感悟,表明了研究课给我们带来的收获是可观的,我们在不断地提升,不断地成长。
老师提升了,我们教研组也在发展。
长达2个月的研究课给我们教研组建设带来了新的局面,请看:
1:变封闭式教研为开放性教研
2:变经验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
3:变灌输式教学为互动性教学
4:变孤立式教学为互补性教学
5:变随意性教学为模式化教学
6:注重合作化教学,形成特色
研究课从三个层次给我们教研组建设灌注了新的血液,新的生命力
第一:教学,研究协同共进, 形成浓厚教研氛围
通过研究课,我们追求全体参与,集体商榷,研讨评价,精益求精,形成教学与研究协同共进的局面,形成了浓郁的教研氛围。在集体的参与下,我们成功地引入了探求课堂有效教学的科组主课题——“案例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发展性教学评价机制。我们怀着学习的境界,大胆地走出了学校,多次参加示范学校的集体备课、评课,在专家的引领下,我们规范、落实“反思与评价”,并进行定时总结交流评优。总之,我们集科组之力量,研讨新教材,研究学生,致力探求优化教学的课堂教学组织,在浓郁的教研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以主课题为核心的13个子课题,灵活采取集体合作和个人承担的形式踏踏实实地研讨。
第二:教研组建设规范化
这是我们所追求科组建设重要环节,也是我们所取得的最突出的收获。
研究课中,我们在专家的指导下制定详细的研究课活动计划、活动形式、明确研究的主题和研究点,落实中心发言人,保证以中心发言人为核心的人人发言,追求规范的说课流程和标准,评课的形式和质量,最终形成目标优化达成点。保证了研究课的“深度”和“效度”促使教研组建设规范化。
在教研活动中,我们积极主动地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保证理化生三个学科、三个年级、几个备课组横向和纵向的的交流,形成“信息、资源共享,反思与评价共进”的局面,在相互借鉴中共同提升。
我们研究课的基点就是探讨“案例研究”教学模式,并达成有效的发展性评价机制,形成教学组织模式化,促使有效课堂教学高效开展,通过研究课,在同北京80中交流中我们本着 “优势互补”的理念尝试着成立了新教材“案例-情景开发组”,“师生合作组”,“师生实验设计组”,“师生开发创新组”等多种教学组织。
这些都使我们教研组建设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第三:开创校际交流,整合信息,开发资源,促进校本建设
杨校长教导我们说:“开放的程度越大,开放的程度越深,我们的收获才能最大,收获才最深”。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尤其是这次研究课,我体会很大,我一直追求要“走出去,要交流,要学习,要提升”。
因此,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同示范性高中,广东教科研课题研究中心学校广州7中物理备课组、化学备课组、生物备课组建立了互帮互助关系,我们通过多次参加他们的集体备课、说课、评课活动和多次邀请他们到我组参加交流,视察等活动建立了“资源、信息开发、开放平台”,这些保证了我们研究课的成功开展。研究课后我们带着我们的经验、我们的感悟及时同北京80中进行2次交流,在“教研组建设规划,教研组活动形式和标准,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整合高校力量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性学生”达成了“优势互补”效果。之后我们又同广州市蓝天中学展开交流与合作,在“教学辅助资料开发,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班级建设力量的整合优化”等方面达成了统一认识。
这次研究课我们采取的基本过程如下:
我们认真研究前三轮研究课的得失,并对每个月的教研活动质量进行总结性反思与评价,及时发布在教师叙事网,引入课题研究,形成清晰的研究课核心思想,强有力的组织和全员参与下,最终达成研究点。
6~8周新教师汇报课,我们研究了有效教学的内涵,并提出了“案例探究”教学模式思想。8~10周 课题引入研讨课,我们开设2节研讨课,分析课堂教学关键环节,提出有效教学13个关键点。 11~12周 示范研讨课,我们推出了4节研讨课,对课堂教学13个关键点进行评定,逐步形成13个子课题。
13~20周 全校研究课,即课题研讨课,我们对主课题和13个子课题以研究课为核心,采取“专家引领,全员参与,集体合作,精益求精”的策略和“三备、三说、三评、三上、三反思”的组织策略规范备课、说课、评课、上课的标准和效度,达成了研究点和课题研究、教研组建设、校际交流合作、信息资源开发整合、教师提升等多重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