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研究课精细,市教研员高看我校
十二月二十一日上午,高中语文组研究课经过全员备课、说课、评议课等环节之后,由青年教师罗秋菊执教的一堂研究课,进入了试讲和研讨的环节。这一天,广州市教育局唐吉民教研员、杨启华副校长早早来到课室,参加听课和研讨活动。
市教研员唐吉民在评课时说:我首先要讲三个意外,一是在这里还有这么一座漂亮的学校,让人意外,二是北大附中的学生课堂表现和口语表达能力如此之好,让人意外,三是一位从教才三年的年轻教师课堂组织和教学能力如此优秀,让人意外。
唐吉民教研员说:这是一节突出新课程标准的课,整个目标和教学过程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这个特点。师生互动体现了互相尊重、共同参与的全过程,这样的课,学有所得,教有引领,将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完全体现在了实处。
唐吉民教研员还高度评价了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他说:教学设计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这节课的设计逻辑分明,过程清晰,从初读到品读、到研读,最后拓展,环环相扣,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发展自我,富于创造,敢于创新,这就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了实处。
在研讨中,唐吉民教研员很重视语文组选定的课题和研究点。他说:教研在于研,文本是一个例子,这一点北大附中今天做得很好。教学散文,重在深究文本,用足文本。你们找到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关注点,这就是用好文本,用足文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这就是语文能力的具体表现。我想请你们将这节堂录下来,一定要传给我,资源共享,应当推而广之。
随后,语文组全体教师与教研员一道深入研讨。
这次专题研讨会有三个亮点:一是众星捧月。各位教师从教学每一个环节的安排、实施、互动进行了逐一辨析。教师们聚精神,精设计,不忽视其中任何疑点,这种精细化的作法,提高了教师教学设计的境界,提高了教师教研能力和水平。大家认识到:让课堂充满生命的色彩,教师不仅仅是机械的“传道”,而是将所传的“道”活起来,那么,自己就要对所教知识充满感情和崇敬,面对作品理解透彻、整体把握。这样设计的课,才能让学生也感受到知识的宝贵和伟大,进而也喜欢这些知识。喜欢这些作品。
其二集大家之所成,汇南北文化于一统。我们平时身居一间课室,面对的虽是共同的教材,但行使的却是个人决策。通过研讨,老师们认识到:要想让知识本身富有生命,还要让这些知识更多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陶行知先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强调“生活即教育”,就是说我们的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生活的经验和实际基础进行。
其三是课程设计紧扣一个研究点,这就让大家体会到雷校长一贯提倡“不求完美、但求突破”、“重结果、更重过程”、“步步是研究,段段有成果”、“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教研主张了。
这次散文教学要实际地解决“散文阅读教学学生再创造”这个问题,就涉及到正确使用教材,涉及到课堂生命化这个主题。通过研讨,老师们认识到:让教学过程富有生命,教师首先要研究教材、研究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研究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最佳方案,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提升学生语文知识和人文素养。如,什么样的目标达成可以采用传统的讲授式,什么样的目标达成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式,什么样的目标达成可以采用探究式或者实验式……不同的内容和目标采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如此一来,才能将复杂、深奥的知识轻松的被学生接受,课堂才有生命力。有生命力的课堂一定富有创造性。
为什么一堂平常的研究课,我们要如此反复研讨?因为我们明白: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个务实求真、脚踏实地富有情感的人。从历史的角度讲,他要传道、授业、解惑,从时代要求的角度讲,他要传承文化,提升做人的品位。那么,情感就成了语文教学的纽带:让学生不仅体会到,而且可以直观的情感实体。这就是语文组反复研讨、揣摸而确立研究点的认真之处。因为他们打造精品,为的是提升整体,也成就自我的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