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研员称我校历史教学是内涵式有效教学
12月15日,高中部文科综合教研组推出历史研究课《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的震撼》,高二历史教师朱冬云承担了授课任务,省教研员魏恤民和我校领导、教师一道走入课堂,对我校的教学教研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
这堂课是高中部文科综合教研组针对有效教学的一节研讨课。学期初,教研组就提出了“明确教学目标,重视教学环节,研究有效教学”的研讨主题,以“有效教学的研究——教学环节的设计”为研究点,展开了三轮公开课。第一轮新教师汇报课,展示了每位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第二轮的高级教师示范课引领带动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本轮的研究课则是举全教研组之合力,严格按照“六步骤”(选题、备课、上课、评课、反思、总结),深化推进有效教学的重要举措。
省教研员魏恤民指出,这堂课准备非常充分。文科综合组深入有效教学的难点,切实研究新课程教学的目标、方法和效果的关系,集全教研组的力量对重点问题进行突破,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的校本教研模式。在许多人不知新课程路在何方的今天,这样尝试尤其显得难能可贵。他认为,朱冬云老师这堂课上有三个突出的亮点:
1、教学方式多样。上课伊始,电视连续剧《霍元甲》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的播放集中了学生注意力,“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因为畏缩与忍让/人家骄气日盛,”这发人深省的歌词和熟悉的旋律冲击学生的感官的时候,也为本堂课定下了一个基调——十九世纪末,中国山河破碎,各届人士思量救国大事,这正是戊戌变法的背景。朱冬云成功地运用了情境教学。
2、对学生发展的关注非常明显。教师单方面地讲述教学难点、重点只是低层次地完成教学,这堂历史课中,教师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要求学生根据材料解答问题,并且对学生的解答进行逐一评价,这种对学生的关注正是有效教学的构成要素。
3、发挥教师主体地位,对疑难问题有关键的思路引领。朱老师在课堂上十分钟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到底为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个问题相当大,如果就这样抛出去直接让学生讨论,学生的思维很可能会混乱。朱老师发给每个小组一个表格:表格要求学生填写三部分内容:(1)从什么角度考虑?(2)请找出相关史实论据。(3)结论。这样三个小问题则使学生的讨论一直在规定范围内进行,而且,这样做的好处是为学生理顺了思维的同时对解决问题进行了方法上的指导。
针对这三大亮点,魏老师称我们的教学是内涵式的有效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保证学生的自主参与和有序参与,非常有研究价值。长此坚持下去,相信学生肯定会取得长足的发展。他在肯定我校教研工作的同时也鼓励我们在研究中注意过程资料的积累,并邀请我们参与省里的课题研究,为广东的教育多做贡献。
杨校长及学部领导都参加了此次研究课的评课研讨活动。杨校长代表学校感谢魏老师对我校工作的支持,针对我们的讨论式教学指出一堂优质课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文科综合组在这方面的探究很有意义,希望能够继续在有效教学这条路走下去。该教研组表示在评课这一步骤后将认真作好反思和总结,提升这一教学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