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和谐教学氛围,打造优质课堂教学
——评 史桂娟老师“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示范课
为积极参与学校关于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活动,我理科教研组经过精细的准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第11周组织了4节示范课,理科教研组全体教师积极、共同参与旨在“促进有效教学,打造优质课堂”的教学模式及其相应发展性教学评价模式研究,4节示范课都从加强备考,提高教学效率,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组织等都起到了较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为我们探索教学模式及发展性教学评价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尤其是史桂娟教师“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示范课更为我们研究作出了多方面的启示。
史桂娟教师“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示范课引导性和示范性更多地体现在“和谐浓厚教学氛围的营造、及时适时情景的创设,简明扼要问题的提出,有力有序引导的渗透、精细深入探究的组织、民主公平评议的开展”等。具体表现在:
①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加强了学生的探究。史桂娟老师整节课都始终体现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浓厚的交流和探讨。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的充分的体现。
② 精心设计创设情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史桂娟老师引入了大量的图片、动画等,创设了强烈的情景,根据情景及时适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始终体现我们所探讨的“如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中的焦点问题。
③ 注意从社会生活实际引出教学内容,又将所学知识解释社会实际问题。史桂娟老师该节课也很注重将生活和教学紧密结合,以教学知识解释社会问题,又以生活问题反馈强化教学。
④ 课堂教学组织有序、有力,能将“探究”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史桂娟老师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课堂教学组织得当,有力有序,不愠不火、心平气和,完全从学生现状出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习。
⑤“探究”知识和空间、时间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在探索“探究”教学模式及其发展性教学评价所提倡和主张的基本课堂教学要素。
史桂娟老师示范课,包括史桂娟老师平时每一节课堂教学,还具有下列我们在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中重点要突破的基本要素:
① 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望
——情境创设既有启发性,又有思考性,又为所学内容埋下伏笔。
② 吃透教材,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抓准重点,突破难点
——如多媒体课件就是重点和难点所在。
③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并在建构的基础上进行理解与应用。
④ 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与学习方法的指导。
——如:引导学生自学中不仅读文字,还应读图。
⑤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自学与合作学习。
—先自学,再独立思考,再合作学习。通过观看课件,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
⑥ 课上建立平等、尊重、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轻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⑦ 及时给学生更多的鼓励与评价,增加学生自信心与成就感。
⑧ 注重板书的规范与精练(多媒体课件并不能代替板书)
同时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策略,如本节课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效果最好。
另外在教学中史桂娟老师除在如概念、公式、定理、法则,以及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等等要素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外,也从以下几个诸如情感、自信、合作、竞争等人际关系和行为规范要素对学生加强了教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了解到展开,并深入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主动掌握知识,史桂娟老师引导学生参与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例如,听、读、议、问。参与的原则基本体现了深刻性、全面性和层次性。
该课另一个亮点就是及时反馈,师生信息充分交流。史桂娟老师在课堂上采用以下方法获取信息,进行引导学生,①观察法:通过观察及时了解学生是否注意听讲,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如何等。②提问法:主要是即席提问,为了使提问后得到的反馈信息具有代表性,要注意根据不同目的提问不同学生。③书面考察法:史桂娟老师采用了随堂小测验。④实践操作法:学生个人在讨论后进行识图辨析。
史桂娟老师的示范课对于探究教学模式研究,有很大的启导作用,我们开展示范课,通过示范课引领作用旨在加强“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有效课堂教学,打造优质课堂”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但从一个更深层的意义上说,史桂娟老师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示范课在更深层次上鼓励学生协作学习、大胆质疑、创新发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激励学生“质疑创新”则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教学策略。
我们结合示范课和研讨课进一步加强教学模式和相应教学评价模式的研究,下阶段我们重点研究是课堂教学中以下几个要素。
一、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再加工程度
1、遵循教学教育发展规律,不脱离知识教学目标,起点是教材知识,落点还是教材知识,任何教学模式都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进行开展。
2、关注社会,将教材知识教学深层次再加工,融合到社会问题、话题、焦点、科技等系列中,进而形成以“案例”形式呈现的“探究”教学对象,即知识“案例”化。
二、课堂教学主导情景创设的力度
1、根据创设的“案例”探究的需要,进行创设相应教学情景的吻合度,比如实验、录像、动画、新闻报道、科技漫谈、社会焦点等都应和需要探究的知识点相一致,一切都是为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多层次能力为目标。
2、情景创设的适时性和利用情景的及时性,根据“案例”探究需要所创设的情景要具有及时性、适时性,充分性,能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感染学生,进而引导探究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主动质疑、积极创新。
三、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的协调程度
1、从教学知识点出发,依据典型的“案例”和充分的“情景”,教师要及时、适时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案例”探究基本上将教材知识点融合到案例中,“探究”的问题相对具有“彻底性、充分性、全面性”,教师的主导更为关键,教师的主导方向为解决“案例”、培养学生善思敢疑、创新协作的能力为宗旨,但教师主导的落脚点还是具体的“教学目标”。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对“案例”具有兴趣、并以兴趣为核心,进而具有“解决‘案例’的动力”,能主动开展协作学习、讨论、质疑、创新等学习活动。我们创设“案例”,和情景、教师的引导都是为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学习而进行的活动,因此其最终的反思还是回到学生“主体性”体现是否具有“全面性、和谐性、深刻性”等。
四、学生对“案例”的思考深度
1、教师基于“案例”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引导的主方向是“教学目标”既教材知识点教学,即不能流于形式,深度不够,不能激发学生兴趣,也不能随意加大深度,超出学生能力范围只能导致学生无力“思考”,最终学生能力也不能体现。
2、学生对“案例”的思考方向即要具有“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也要具有一条明确的思考主线,即解决“案例”的核心方向,以便为知识教学服务,实际上我们的组织策略是“引导创新,鼓励协调、注重总结、强化应用”。
五、学生知识能力提升程度
1、“案例”探究教学模式的其中一条思想就是“相信学生、加强引导,鼓励学生质疑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培养学生“多层次、多元化、多方位”能力具有更加彻底性和充分性。毕竟“案例”探究教学模式在“探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实用教学”思想和策略,其最终结果是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应得到提升。
2、学生“协作学习、质疑创新”能力提升直接反馈到我们课堂教学中,也会直接导致我们课堂教学模式和组织策略进一步的演变。因为课堂教学的对象还是学生,教学的目标永远都是培养学生。因此教师永远都应处于教学模式的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