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话课堂-小学数学课听课有感
九月份听数学七节课有感
一个月来,我陆续听了数学组的七节课,低段2节,中段3节,高段2节。数学组一直是我们学部的优秀教研组,这次得以近距离地接触他们的课堂,实在有点兴奋。听后颇多感慨,但最重要的感慨是教学的“深入浅出”。
一、深入研究课标,让理念浅出
对于课标的研究,数学组一直没有忽视过。特别是开学前数学教研组长陈军老师生动活泼的讲座,把新课标的主要理念活生生地呈现在了老师们的面前,让老师们豁然开朗。因此在开学后的教学中,老师们都时刻把课标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并不断地揣摩和实践着。每一次评课,老师们也是紧紧地针对课标的理念来点评老师们的得与失。正因为此,在七位老师的研究课中有了一个群体的展现,理念鲜活地呈现在了课堂中,而且是那样的自然。
1、充分联系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进行教学
刘玉辉老师在《循环小数》一课中巧妙地设计了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有哪些循环现象?同学们有这样的回答:每天都喝水、繁殖、物品的循环使用、花开花落、日出日落等等,让同学们很感性地理解了“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等词语。对循环小数定义的讲解、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汪应林老师在《可能性》中设计的游戏活动所需要的材料,均是学生身边熟悉的有趣的游戏物品:扑克、象棋。而且利用同学们对材料已知的前提,来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猜测。
2、充分发挥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的作用
李少波老师在《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则让学生说一说身边的角,课堂上学生们细致观察、大胆发现、积极回答,并下课桌走到物品前指画。这一活动让学生对角的理解有了更感性的认识,更理性的了解。这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李亚书老师在《角的分类》一课中,让学生充分利用纸来折角,学生通过折、画、观察、比较,很感性地理解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单纯的技能性训练少而精,杜绝了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单纯的技能训练在数学教学中是不可避免的,它不可能不存在,但又必须是少量的。例如:李少波老师在《角的初步认识》中指导学生画角这一环节就处理得很到位,先感觉角:触摸、观察,然后抽象角:描述、板演,最后实践:练习、反馈。
胡玉娟老师在《0的认识》中指导学生写“0”是这样设计的:先看课件0的写法演示,再说写0时应注意些什么,第三老师板演,第四学生练习,第五反馈指导。
所有技能性训练都是在充分感知的前提下进行,这样学生学得巧、学得快。
4、注重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陈军老师语)
不管是哪一堂课,每一位老师都能把性课程理念倡导的思想贯彻到行动中来,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说说你的想法”、“谁能用完整、流利的语言来告诉大家”、“能把你的话再完整地说一遍吗?”等等的语言,通过表达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思维逻辑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深入研究教材,让知识浅出
课标是根,教材是本。老师们在尊重教材的同时,不断挖掘它的内涵,备课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注重重、难点的把握理解,注重用孩子的思维思考设计问题,并有预期的结果想象。在研究教材的同时,则加入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智慧加工。
李争老师在《线段、射线、直线》一课中,由于自己对线段、射线、直线有了深入的了解,因此在新课导入时便有了“有始有终、有始无终、无始无终”三个谜语,由于自己对教材更进一步的了解,便有了一个表格让学生填写线段、射线、直线他们三者在图形、端点个数、延长情况方面的比较,便有了过一点画多少条射线、画多少条直线的问题,便有了自己阅读课本P36,看看自己能学会什么?这一系列的设计让学生在轻松中了解、在轻松中学会,本来很抽象的空间与图形知识看上去是那样的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周志红老师上《可能性》时,所设计出来的教学内容虽仅仅围绕着目标,但又与课本中所提供的素材大相径庭。这是她在充分研究了教材之后,对教材所做的改动。她从让学生猜一枚硬币在哪只手中开始,让学生一下子落入自己的圈套之中,并很快地进入了主题“可能性”,学生通过这一个小游戏五分钟便认识了并初步理解了“可能”、“不可能”、“一定”,并在下面的游戏中会使用这三个词语进行表述。而之后设计的环节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让学生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来说日常的现象,当学生出现疑问模糊之时,老师不失时机地出示已经准备好的科学资料,来做准确说明。特别是总结中说的一句话让人回味:可能、不可能、一定不是永远不变的,在现阶段不可能的事情,在以后也许会变成可能的,甚至是一定的;在现在是一定的,在以后也许会变成不可能的。简单的一句话,却向学生传达了一种理念:辩证的科学的思维。
三、深入研究学生,让个性浅出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老师们在其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共性研究的基础上,也不断地对学生的个性化进行研究,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基础进行适合的教育,进行有充分准备的教育,在因材施教上下功夫,在分层教学有效讲授上做文章。
刘玉辉老师在《循环小数》一课中,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考虑到了学生对重点词语理解的深浅度不同,因此让学生自己说出哪个词很关键?什么情况是依次?什么现象是重复?让学生自己根据生活经验和对本课前段知识的学习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变成自己的认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肯定不同的理解表述。
汪应林老师在《可能性》一课中,象棋游戏、扑克游戏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个性化的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说结果说理由并进行相互的质疑。
周志红老师在《可能性》一课中,在让学生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来表述日常现象的时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刨根问底,让学生质疑发难。课中出现了这样的教学片断一: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有的学生说:太阳一定每天从东方升起;有的学生太阳每天不一定从东方升起;为什么不一定从东方升起?美国的太阳从西边升起,因为美国在地球的背面。片断二:每天都人出生。有的学生说每天一定都有人出生,有的学生说每天不一定都有人出生。为什么不一定都有人出生?因为每天也有人死去。片断三:人能飞上天。有的学生说人一定能飞上天,有的学生说灵魂一定能飞上天。针对这些片断出现的问题,当时老师都处理得比较巧妙。老师在学生的充分表述说明之后,适时地出具了科学的资料和正确的结论,让学生从懵懂中开朗,从混沌中醒悟。
四、深入研究教法,让能力浅出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直是老师们改革创新的思路。教法的灵活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它可以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乐此不疲兴趣盎然,可以让学生学有所获习有所得。
周志红老师在《可能性》中有一种好的尝试,让学生给老师出难题,老师把材料交给学生,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进行操作,给老师制造难题,问题依次是:不可能让我摸到黄球;让我可能摸到黄球;一定让我摸到黄球。每当学生操作设计问题出现困难时,都是让学生来进行评价判断帮助解决,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这些活动的设计,让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活跃在课堂,把教师的教变成了学生主动的学,变成了学生自己对概念的理解认识。可能、一定、不可能也便在游戏活动中让学生感性地认识理解了。
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争老师的《线段射线直线》一课,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案,如下:
1、把你们的发现填在表中。
图形 | 端点 个数 | 延长情况 | |
直线 | |||
线段 | |||
射线 |
你知道直线、线段和射线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吗?
2、画一画,你发现了什么?
(1)经过一点可以画几条射线? (2)经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 .
(3)经过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
..
3、看课件完成练习。
4、数一数,下面有几个角。
(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这个学案的设计的指导思想就把老师的教变成了学生的学,而且是主动的学,感兴趣的学,有效果的学。学生的自学、分析、观察等学习能力便在这些一个个的设计中逐步培养起来。
尽管数学组的课中有不少可取之处,但数学组的课堂教学也存在着部分遗憾,总的是有群山但没有高峰,有低沟但没有深谷。需要我们反思的是:
1、数学的人文性缺少,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渗透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2、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体现得不够。
3、学生的主体参与没有深度,课堂中少部分参与、部分参与、不参与现象仍是我们研究解决的重点问题。
4、对学生的评价缺少深度,课堂中老师的评价流于形式,且表面化,针对性不强。(李争老师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