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怎样确定教学目标
为了贯彻落实学校《2006-2007年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纲要》,初中语文组以“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为中心,精心计划,勤于实践,积极探索。26日下午,组内开展了观课议课教研活动。这次的研究主题是“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之一“目标明确”。
我们认为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准则有五条:1、目标明确;2、思路清晰;3、活动充分4、积累丰富;5、氛围和谐。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目的”不是“目标”。规范的教学目标表述要注意四点:
- 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如“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等都是不规范的。
- 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的、具体明确的。如教《海燕》写“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写作技巧”就笼统了。
-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如“通过什么过程或在10分钟内完成什么任务”。
- 表现程度是学生学习之后与预期到的最低水准。
我们来看课例。这是游春香老师执教的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朱自清的散文——《春》。
老师首先出示教学目标(这个环节很有必要):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三个步骤:1、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2、感知性朗读,理清文章思路;3、涵咏性朗读,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风格和美感。教师确定的本次课目标是“3、涵咏朗读”。
要评价教学目标,就要明确评价的标准。怎样评价目标预设是否具体、准确、科学呢?或者说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有什么样的依据呢?
1、课程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共有10条,分别从语文素养与情感态度、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学习过程和方法三个维度进行了阐述,这是贯穿九年的纵向目标。“阶段目标”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作了阐述,这是横向目标。目标的确定首先要找到纵横交合的坐标点。
2、单元目标。语文教材的编排虽然没有十分严格的逻辑顺序,但要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一册教材由若干个单元构成,每个单元的目标既集中体现在课文的共性中,也分散体现在每篇有特点的课文中。忽视单元目标,会造成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会导致知能训练的断层和认知的盲区。
3、课文特点。课后练习基本上提示了该课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我们可以从练习的要求把握标向和标高。忽视课文特点,整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会单一,会重复,会没有载体,教学也会变得千篇一律。
4、学生基础。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根本标准就是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离开学生的基础谈目标设定,那是空谈。学生的认知基础、智能结构、兴趣习惯等都是制定教学目标要考虑的因素。目标的设定要紧扣学生“最近发展区(跳一跳够得着)”,如果拔高和降低标高,都会造成教学的低效或无效。
5、课时划分。一节课可以只有一个中心目标,但学习一篇课文却可能有几个目标,怎样将多个目标划分到不同的课时中去落实,也是有讲究的。目标太高、容量太大、环节过多,容易造成重点不突出,思路不清晰,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另外,教学目标要注重课堂生成。强调预设目标,也要关注生成目标,甚至可以说要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因为学生开放性的存在,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致积极参加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课堂中常常有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这就要老师独具慧眼,驾驭课堂,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忽视生成目标,课堂变得僵化,缺少灵动,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发展会受到阻碍。
有了以上认识,我们就从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观照《春》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了。
先看课标中关于“阅读”要求的第一条:“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看单元提示语:“这个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品味诗文有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要反复朗读,再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将它们摘抄下来”
第三看课后练习:1、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下来,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2、课文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仔细揣摩下列词句,回答问题。3、课文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课文最后三段三个比喻表现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第四看学生基础:第一单元要求“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第二单元要求“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第五考虑课时分配。从以上几点看来,本课用三个课时来学习比较合理,重点分别是朗读指导、朗读品评、涵咏运用。这样安排由浅入深,思路清晰。
由此我们可以明确《春》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的坐标点应该是:美文的阅读。因为是初一学生,所以要学习朗读的轻重音、语速、语调等,讲究抑扬顿挫,然后在朗读中感知美的景物、感受美的情感,直到背诵。因为有第一课时的“正确朗读”作基础,本次课的“涵咏朗读”就有了梯度。第三课时重点在朗读中品味美的语言。因此,我们认为游老师的教学目标定位是恰当的。
如果教学目标需要更精确的话,则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作如下表述:
1、第一课时——学生通过查字典、读注释,正确朗读课文;通过反复练习,流利朗读课文;教师讲解重音、语速、音调等朗读技巧后,通过练习,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朗读课文。(朗读指导课)
2、第二课时——学生通过品味课文描写的春天美景,感受美好情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大部分同学能背诵。(朗读品评课)
3、第三课时——学生通过品读,能指出体现课文语言的生动性的几个表示行为动作的词;通过老师讲解比喻这种修辞方法,能对语言的形象性进行举例说明(这是低限度),少部分学生能运用比喻写句子(这是高标准,可测评——涵咏运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