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发现 反思借鉴
小学四年级参赛课点评
推荐语:
这是小学语文教研组长江红梅老师对小学部“明珠杯”课堂教学校内预选赛四年级四节赛课的点评文章。
本文紧紧围绕学校提出的课堂有效教学研究重点,针对四位老师同一课时的赛课教学,对学科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如教材处理和挖掘、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等),同时从课堂教学的环节要素(如课堂学生主体参与、目标意识、有效导入、教师的课堂启发诱导、教学策略运用等),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探讨。对于如何开展学科教学研究、准确理解并把握我校当前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难能可贵的是,把赛课活动(备课、上课、评课、总结,评课尤其是重要环节)视为一次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教学研讨的平台、共同提高的过程,这符合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举措,也是《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纲要》所倡导的教研思路。
——教科研中心
2006年10月13日
有比较才有发现,在发现中借鉴、扬长,博采众长对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专业能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是不言面喻的。
四年级备课组共有四位年轻教师参与了本次比赛。曾敏、朱淑芳以及赵雯静,此外,梁腾芳也和我们一起参与了同一课题的教学。
四年级教师参赛课题是21课<搭石>。这是一篇新教材,因为大家对此比较陌生,在此作一说明。这是一篇散文,意境幽远,文笔优美,通过叙写家乡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搭石的一件平凡小事,反映人与人之间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文章通过摆搭石和走搭石,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
对于整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结合备课用书,作如下描述:
1、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是这篇文章的情感目标;
2、通过朗读体会家乡的景美,情美是这篇课文的能力训练目标。
3、课文一共有5自然段,约600字。要求要认的字有7个。比观全文,难读的词语有:汛期,间隔,一行人,猛涨,俩人。难解的词有:人影绰绰,绾裤,理所当然,俗语。因为这些字词读音容易发生混淆,有的因为使用比较少,书面色彩浓。因此,这也就是本篇课文的字音,字词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
4、此外,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是这篇课文教学的写作教学目标(写作特色)
此外,有必要对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作简略说明:
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由课文内容想开去,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动人故事,学着关心帮助他人。
在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难点以及单元训练重点的基础上,我们再来回味一下四位老师的设计以及课堂教学环节,对照目标,我们通过评课,一致认为老师的参赛课有以下突出亮点:
先从教材处理的角度看:
一、 目标明确:以上教学目标在四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中都有体现。(出示目标)
二、重难点体现:本课的重难点,在几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凸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触及。
三、 教材把握:方向比较准,知识点较全,注重从文章的整体角度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材。能够选取比较好的角度去突破教材,剖析教材。例如大家能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文章的一句重点句。从这句话生发出去,引出家乡的美,有看得见的美以及看不见的美。即景美,人美,情美。
从课堂环节实施效果看:
1、注重新课的导入。导入方式多样性。有诗歌美图引入法;欣赏美文引入;讲述一则故事引入等。新颖的引入一方面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有效的情境,另一方面这些美文诗歌图片都与课文的主旨紧密相联,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对文章的认识进行有效的提升。
2、注重板书的美:例如朱老师的板书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黑板上一块块由美搭建的石,充分反映了课文的主旨,学生一目了然。此外,曾敏以及赵雯晋老师的板书形式也是图文并茂。梁老师的板书采用的是提纲式,文章结构有清晰呈现。
3、 注重了字音解词的教学。重点字词的教学都有体现。解词方法多样:根据上下文理解法,做动作理解法;语言描述法,结合生活理解。
4、教学过程比较清晰:先从课题入手,入题,读题,质疑,读文,解词,解疑。
5、比较注重学生的朗读:教师有意识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尤其是课文第三自然段的一段描写,四位教师都能够抓住并引导学生读好,进行初步体会。
从教学效果看:学生能够读通读顺课文,对课文内宾有基本的把握,重点字词(除个别)能够准确认读。能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段进行练读,在练读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感受和体会。
不足之处:
1、时间分布及把握欠妥:(前松后紧)(重点知识没有足够时间)
2、目标达成度有待提高:体现在教师在实施目标过程中有偏离甚至或转移目标倾向。
3、教材处理还不够大胆:表现为什么都舍不得。字词句篇,字音教学,解词教学,朗读教学,感悟体会等。常规色彩多一些,作为参赛课,大胆创新体现不够。
补充的话:
1、因为这次参赛都是教师独立备课,因此,优势的互补性没有得到体现。
2、教学对象的陌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互动效果。
3、同一课题的选材,对参赛教师的个性发挥有一定的限制。教师气质性格,语言风格不同。
好在我们这一轮参赛课,一方面是推出选手,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探讨第一课时的有效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课例。后者的作用更重于前者。
基于这点,我想从自己所听的11节课,结合学校本学期课堂研究重点_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谈谈对第一课时的理解:
1、课时的划分因课而异,因教师个人处理教材的风格而异。这些差异的出现是可以理解的。
2、第一课时教学不完全等同于字词教学课。也许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误区,因此,有不少老师不敢深入课文,生怕承担课时划分不准的嫌疑。
二、第一课时究竟上什么?划分依据是什么?
1、根据课文篇幅而定:长文或短文。
2、根据课文的难度而定:字词多不多?文章难不难读?理解有没有难度?如果字词不多,文章通俗易懂,理解没有难度,那么第一课时在初读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领悟体会,深入学习。
3、根据处理教材的方式和教学方法设计而定:常规教学,中心突破法,破题导入法,批注法,情境创设……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对教材进行不同的课时划分。
4、根据学生水平。
三、第一课时的划分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理解规律,识记规律)具体来说:
1、初读感知____整体感知______深入体会(课文内容的理解)
2、形象理解到抽象理解,从课文内容升华到个人生活体会。(学生情感的升华)否则就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
3、遵遁课文内容段落之间的联系,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从局部到整体,课文段落之间是并列式还是递进式。)例如<风筝>。课文写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这三个自然段之间是有先后性,但其中心内容却紧紧围绕着一个,那就是风筝给我们童年生活带来的快乐。如果抓住了这一点,教师无论从哪个自然段突破都可以。
又如<搭石>,课文写了摆搭石和走搭石两件事。两件事按生活逻辑是有先后性关系。但从课文主旨来讲,实质反映的都是一件主题,那就是家乡的美。(摆搭石也是一道风景,也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人性的美。)抓住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从课文的任一角度去突破,而不会显得零乱。再比如<威尼斯的小艇>,文章写了小艇的样子和船夫的驾驶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包新云老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紧紧抓住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选择小艇来写?包老师从这个角度进行引导,三个自然段浑然连成一体。
四、具体来说,第一课时可以做哪些事?
1、有效的导入:点燃学生学习新课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结合课文设计相关信息。(诗歌朗诵导入,图片导入,音乐导入,谜语导入,活动导入。格言导入,师生互动导入,对话导入,采访导入,谈话导入,质疑课题导入,也可以开门见山引入。导入的设计不仅只是好看,好听,一定要对课文的学习或学生学习状态的调动起到有效作用。最好是简明快捷,指向明确。相反冗长,拖沓,指向不明都会对教学活动造成负面影响。
2、有效的教学策略设计:
※课文的初步感知环节设计(自由读,小组合作读,带着问题读,分任务读,教师范读。)都可以。
※反馈环节设计:读完以后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感受,可以不拘形式,即兴谈。也可以针对课文谈谈写了一件什么事?
※朗读环节设计: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自己感兴趣的相关段落,也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课文的重要段落,中心段落,再读一读。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过渡性语言,指向性引导学生读相关的句子。如我想坐在小艇里一定非常惬意,谁来把这种感受读一读。
朗读环节中为了效果,应该不只是让学生互相评价一种形式。也可配乐朗读,可以通过体会重点字词句的作用基础上再来读。还可以想象画面读一读,做动作读一读。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如一定的掌声,有效的鼓励性话语。
3、有效的课堂引导以及点拨:(教师的语言精练概括性,明确的导向性。)有效的前提是:教师应耐心听取学生的发言,抓住学生发言中闪光的,有价值的,角度新进行引导放大,深入性研究。在学生回答不理想的基础上,及时调整问题的设计或调整和学生互动的形式。(努力实现课堂的有效生成)
4、课堂教学中的目标意识:对所设定的目标应充分考虑其完成的可能性。(高,多,深,全)目标设定不利于实施。高目标需要学生基础;多目标需要时间保证,深目标不利于第一课时。全目标不能体现课堂教学特色的体现。有效实施目标,除科学制订目标以外,还需要科学规划各环节的时间。因此,上好一堂课基本前提必须做到:每一环节都需要做时间上的科学分布。这样才不至于在某个环节逗留过长。影响精彩环节的呈现。
5、学生参与的有效性设计:只有单一对话的课堂是不够的,只有单一讲授的课堂也是不够的。如何做到单位时间内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这就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6、课堂环节的优化也是课堂有效的关键:优化设计体现为教学环节的有效整合,(重复的环节不要,无效的环节不要,不能为目标服务的环节不要,效果不高的环节不要。)可以多设计几套方案,自己进行比较,然后择优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我们心中要有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看待设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