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课堂有效性研究 探索课堂教学新途径
—— 高中语文组在新教师汇报课研讨中谋求课堂教学新途径
九月二十八日,高中语文组就新加盟教师汇报课进行了专题研讨。参加这次听课及研讨的有杨启华副校长、杨新文等学部领导、高二年级杨文国等多名教师。
通过对新加盟教师汇报课的听课、评课活动,我们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线,为打造有效、讲究实效、追求高效的课堂,利用新教师汇报课为突破口,加强对常规教学的研讨,在新老教师融合过程中,做到资源共享,在落实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加速教师本土化进程,从而为教师正名。
新加盟教师的融入带来了一些值得学习的好习惯。精心备好每一堂课的严谨教学作风值得每位教师学习。黄维栋——一位刚进我们学校的中年教师,十几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养成了一个严格备好每一节课的习惯。当我们走近高二听课时,首先让我们眼睛一亮的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教案。
借此机会,让我们共享这份精美的教学设计成果吧。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高二、黄维栋
(设计思想)
1、针对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考,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学会理性思索。
3、吕淑湘先生说:“贫乏是语文的致命伤”。我们的语文教改常常在一个花架子之下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东西:没有字词句等材料的积累,怎么能建造出语文大厦?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本课时会注重这一方面,力求实在而有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3、掌握“其”字的用法。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 掌握“其”字的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图片):山水往往成为文人抒情寄意之所,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豪壮凄楚;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闲适恬淡……
山水给人的不只是情趣,还有理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陆游惊喜地发现了人生的转机和“出口”。“横看成峰侧成岭,远近高低各不同。”是苏轼巧妙地探测到生命的角度。
合作研讨:
一、把握本课时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自读前两段,请学生叙述作者游山经过、理清结构
(明确)① 山——院——洞——碑 (仆碑上的文字,今读音之谬)
② 前洞(略)——平旷———游着众
后洞(详)——深、奇——至者少
③作者游洞的结果是怎样的呢?
(明确)“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但结果却是“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那么,这个结果会让作者产生怎样的感慨呢?(导入下面的教学)
2、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①(教师问)在前两段的文字中,并没有给读者有什么风景的印象,那是否与题目“记……游”不符呢?
②(学生合作讨论)古代的游记,大体上有两类:一是偏重记事描述,另一类则是在描述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这篇文章属于后一类,请思考:本文的记叙和议论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③引导学生先理清第三、四段的结构——再分析文章的议论是如何相对应的。
(学生讨论、明确)
第三节是全文的精华,在前文记叙的基础上发议论:
作者论述“志”“力”“物”对治学治事取得成功的作用的观点是正确的,强调“志”,也不忽视“力”“物”的作用。——与前文第二段相对应。第三段记叙“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但结果却是“不得极游之乐也”,这使作者“有叹焉”。
第四节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学精神,即“深思慎取”——与前文第一段相对应。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使作者“有叹焉”。
(倾心点拨)前面记游山,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后边谈道理,因事明理,处处从前文的游山经历说起,记叙和议论,前后呼应,紧密结合。
拓展延伸:毛主席说“无限风光在险锋”,险峰有美景,但正因其险,所以游赏的人少之又少。为什么到达绝顶险峰的人那么少?
(讨论)也许是因为被眼前的风光所迷惑而停止了跋涉的脚步; 也许是因为在攀登的路上徘徊不定而无所适从;也许是无法抗拒外界的诱惑而消磨了斗志;也许是受了别人的影响而随俗从众半途而费……
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尽吾志”!
(理性提升)险远、险峰都是比喻的说法,指人生、事业的制高点,山高路远会使懦夫望而却步,却能激起奋斗者创造和攀登的欲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领略到无限风光。也因为如此,人类探索的道路上才永无止境。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突破本课时教学难点——“其”的用法
(教学说明)《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共有二十个“其”字,很集中,也较典型,是让学生掌握“其”字用法的一个好机会。
(具体步骤和方法)先展示近三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有关文言文题目(激发学生兴趣,引起重视)——展示必修(4)中的一道关于“其”字用法的练习(温故)——学生找出本文中的“其”字,进行必要的解释整理。——教师必要的讲解(知新)——学生练习巩固
小结
1、记游和议论相结合:在记游的基础上展开议论——“尽吾志”、“深思慎取”
2、了解“其”的多种意义,掌握“其”的基本用法
布置作业 完成语文(必修5)本课135页上的第四大题
板书设计
叙(基础)———— 紧密结合——————议(升华)
仆碑(音谬) 物、力、志
有“物”“力”却没有叹强调“尽吾志”
“极夫游之乐” 深思而慎取
一位从教多年的教师就是这样备课的,给我们留下的又是什么呢?是美而精的设计?是扎实的文学功底?是出于对汇报课的重视?不,绝不是。在评课之先,黄老师告诉了我们答案:多年来,教师的使命养成了自已一个习惯,这就是用心备好、教好每一堂课,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容不得一丝马虎。这就是我们教师的职责。、
走进课堂,电视屏幕上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的图片,将学生带进了画不醉人心先醉的情景引导之中,配上教师的真情解说,聆听教师忘情的范读如诗如歌的行吟,我们折服于这位教师深沉的教学底蕴。不说一个“叹”字牵动全局,也只说一个“其”字引人入味,就是一句无数风光在险风的拓展,就让我们对面前的这位新加盟教师刮目而视:教师,让他的多知广识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教师,就是人们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走出教室,我们的心情是不平静的。
一下午的评课与专题研究好不容易让我们躁动的心绪平静了下来。我们不想在赞叹声中观花自赏,只想在发展的前端寻求教师的人生境界之祟高所在。因为我们在寻找遗憾,我们在认识不足,我们在追求难以获取的完美。因为我们懂得,教师的完美不仅是自身的学识高远,而是教学的实践要在众子之中显视自已的成就,教学其实就是一门艺术,自已学会容易,教别人学会艰难。教师应当是艺术家。
其二,一堂好课不应当是观摩课。我们的工作成果是什么?学生。学生齐坐一堂干什么?——学习。学习的收获靠什么?——教师。如果说没有掌声的演唱会是演员的失败,那么,没有学生回应的课堂就是失败的教学。我们的教学追寻下里巴人——近、小、实。我们的教学拒绝阳春白雪——假、大、空。华丽的包装中裹就一个低劣产品,这不是教师的风格!
其三,不为高考赢得高考。高考要从基础一步步走,课堂45分钟不是给我们讨论高考的最后一搏,也不是给我们备考设置的集中营。45分钟就是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到知识,成就未来,使之成为一个有益于民族和社会的人,这就是我们教师的工作本分!
评课,使一人教学共同收益。专题研讨,明确了教师努力的方向。我们在和谐中追求发展,我们在发展中打造合谐、健康、向上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