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红梅、刘志勇老师获论文大赛一等奖
小学部江红梅老师的《观察与想象》、刘志勇老师的《<高大的皂荚树>给我的启迪》荣获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举办的“不同风格 不同版本 不同流派”论文大赛一等奖。另外,江红梅老师的《语文课堂——孕育生命的摇篮》《做生活的诗人》还分别获得论文大赛二、三等奖。
附获奖文章:
走进作文系列讲座之一:观 察 与想 象
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 江红梅
设计理念:
一、作文是一种语文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训练,更需要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对三年级刚起步的学生而言,写作是一门全新课程,一切都需从启蒙开始。将本节课的教学定位于观察与想象,因为这是构成写作能力的最基本因素,也是学生最易感知,最熟悉,最形象直观的生活,因此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作文是一种思维方式。用书面语言反映自己的思想,这是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所谓“语言是思维的外衣”,透过语言,我们看到的是思维的本质。因此,训练学生写作,必须从思维训练入手,而“观察与想象”是思维构成的重要内容。作文的能力不仅仅是人们常说的“词语的堆砌与积累”那么单一。华丽的语句以及新颖的构思固然不可少,更重要的是作者的独特思想。思想来源于对事物的细致观察与分析,深入思考与领会,因此学会“观察”方法,养成“想象”习惯,对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学习观察静物的方法。(看、听、闻、尝、触)
二、在观察中学会想象,初步懂得描绘事物的艺术手法。
(诗化、美化、意象化)
三、养成观察与想象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题外话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都有自己的名字,今天老师给这堂课也取了个名字。(板书:胡海)“胡”指的是“胡说八道”“胡思乱想”,“海”,指的是海阔天空。这个名字的含义是:海阔天空地想,海阔天空地聊。既然是聊,那我们就要选择一个话题,就从“吃”开始吧。
二、互动交流,轻松入题。
1、(教师出示食物灯片),喜欢吗?
2、(教师出示运动类灯片),喜欢吗?
3、(教师出示书报灯片),喜欢吗?
4、(教师出示“作文”二字灯片),喜欢作文吗?喜欢的同学站起来,说说你们对作文的真实感受。(出示语言训练:我爱作文,就像_____爱_____。)
教师总结:同学们,看来大家都写作还挺感兴趣,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可另一半是什么呢?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是这样说的:要想写出好文章,对生活一定要有细致的观察力,对事物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以灯片出示)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心理特征,以“胡说八道”“胡思乱想”为切入口,以“好吃、好玩”的图片为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引入学习主题.。避开“作文”二字,创设轻松氛围,解除心理压力,为整节课的学习营造和谐与宽松的心理环境。
三、出示苹果,学习观察方法
※看__________观察苹果的颜色、大小、形状
1、什么是观察呢?简单说,观察就是看。这是什么?(出示实物苹果),我们一起来观察它的颜色、形状、大小。你观察到什么?(圆溜溜、像孩子的脸、红肜肜、……)
※闻_________ 感知苹果的气味.(用鼻闻,用心闻)
2、除了看,我们还可以闻一闻!(教师做出闻的样子.)我们大家都来闻闻看!(将苹果放在学生鼻子边)告诉老师,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清香,香甜,淡淡的,一阵阵的,飘飘的,一缕缕的,浓浓的……)
3、在生活中,你闻过这样的气味吗?(引导学生联想到洗发水,香皂,纸巾、香水、……)之后,教师出示《秋天的雨》中的句子: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4、老师再接着闻一闻.(呀,我闻到了阳光留在苹果上的芬芳,还闻到了泥土的清香.)同学们,你们再闻闻,一定还能闻出更多的气味。(启发学生从苹果中闻出秋天的气息,闻出春雨、苹果花、果园、丰收、………)
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在闻气味的时候,可以用鼻闻,还可以用心闻,只要我们用心,才能闻出蕴藏得深深的诗意.)
5、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出什么方法来观察苹果呢?
〖设计意图〗出示具体的事物,从简单的观察方法—-“看”为起点,引导学生用鼻闻,继而用心闻,旨在告诉学生,眼睛只能发现事物的美,心灵可以感受事物的美。让学生在活动中懂得,每一个细小的事物里都包含着广阔的世界,都蕴藏着丰富的感受。这样去观察,事物就会变得鲜活而充满生命力。在这基础上,启发学生通过其它的感官来观察苹果。
※ 听________感受苹果的声音。(用耳听、用心听)
6、学生用耳感知:嗡嗡声、咚咚声……
7、学生联系课堂环境用心感知:苹果的笑声,苹果的歌声,苹果的对话声………
8、在此基础上,教师创设不同情境丰富感知:将苹果切开让学生感知;将苹果从空中摔下让学生感知;将一大一小两苹果放在一起让学生感知;将一大堆苹果放在一起让学生感知……(苹果的哭泣声,苹果的痛苦声,苹果的争吵声,苹果的活动声,苹果的家庭生活等……
9、听听教室里的物体,你听到了什么?(风扇、书桌、红旗、鲜花……)
〖设计意图〗万事万物都有生命,花鸟虫鱼,山川大地, 他们一定也有自己的语言和声音,只有懂得用心倾听的人才能更丰富地感知世界。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写作高手,就必须学会用心观察。
※ 尝________用嘴尝,用心尝(尝出千滋百味)
10、切开苹果,分成小块,让每个孩子都静心尝一尝,提醒学生细细地、慢慢地品尝,用心去感受。学生汇报:香甜、清脆、果汁流入心田……
11、教师出示图片,显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对苹果滋味的感受:
沙漠旅行者尝:解渴充饥,精神抖擞,力量大增,充满活力与生命。
贫困饥饿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与活力,感到幸福与甜蜜。
年轻的妈妈:像喝了蜜一样甜,笑容更灿烂,容貌更美丽.
生病的人:脸色更红润……
11、教师将学生的感受连成一段诗,以灯片出示:
我是一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
我把微笑,挂在孩子的脸上,
我把甜蜜,送进妈妈的心窝。
我给饥饿的人们充饥,
我给沙漠的行者解渴。
我使失去阳光的病人恢复健康,
我使健康的人更加愉快的生活。
触________用手抚摸感知(冷热、软硬、粗细、粗糙、光滑……)
12、学生在触摸的基础上,感知苹果的光滑、硬度,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图片的观察,感知大自然的变化。(白云、蓝天、飘雪、晨光、草地、柳枝、河水……)
分项感知:白云:软软的,像棉花; 飘雪:冰冰的,像蝴蝶;
朝阳:暖暖的,像火球; 柳枝:柔柔的,像细发;
河水:清清的,像镜子; 草地:厚厚的,像地毯……
整体感知:辽阔的世界,宁静的世界;温暖的世界,冰天雪地的世界.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将感知连成一首诗:
这是一个秋高气爽的世界,
天地变得高大辽阔。
这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
雪花似精灵般舞动。
这是一个春暖花开的世界,
万物生长柳绿桃红。
这是一个宁静诗意的世界,
水天一色霞光万道。
教师总结:用多种感官感知世界,世界会焕然一新,更富有诗意,更让人惊喜的人,我们也可以从天然中得到许多天然的诗.
〖教学意图〗以上两个教学环节,通过诗歌的现场创作,学生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真实是写作的灵魂与生命。”文章不是做出来的,是想出来的,是看出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感受,观察与想象可以让真实的现实变得更有诗意,更有艺术性.
三、观察想象的综合运用
1、同学们,我们这一单元的语文学习主要围绕“秋”,有《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风筝》,现在我们就应用刚才所学的观察方法,再一次走进秋天。(播放灯片__秋天的图画)
练习: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 (从看的角度描绘)
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从听的角度描绘)
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从闻的角度描绘)
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从触摸的角度描绘)
学生汇报:
从看的角度__秋天,是一个美丽、多彩、绚丽、迷人、丰收、五彩缤纷、……
从听的角度__秋天,是一个秋雨沙沙、大雁啾啾、秋叶舞蹈、秋风阵阵……
从闻的角度__秋天,是一个香甜、美味、令人陶醉……
从触的角度__秋天,是一个富强、硕果累累、五谷丰登、清凉、凉爽、舒适……
2、利用感官观察事物的方法,不仅可用于描写静物,还适合写小动物。教师出示小诗《蜻蜓》,和学生一起分享:
蜻 蜓
蜓展开五彩的翅膀,(看)夜的清凉带到荷塘。(触)
“扑啦啦”听,它在快乐歌唱。(听)
吵醒了睡莲的美梦,(想)弄皱了湖水的衣裳。(想)
3、课堂练习: 请你选取一项,把自己观察到的感受写下来,形式不限。
苹果 石榴 春天 校园 树木 小草 蝴蝶 蚂蚁 松鼠 青蛙 蜜蜂 大雁 |
《高大的皂荚树》给我启迪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刘志勇
新课标主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营造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并且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最近,我执教《高大的皂荚树》,本着“以学定教”的理念,与学生一起和文本、作者展开了一次“对话”。下面是课堂实录的一部分,尝试做个自我分析。
片段一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二部分,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讨论。
生:“皂荚树啊,你给了我们多少快乐,多少启迪。”这一句中的“启迪”在这里指的是什么?
生:“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你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仔细思考这两个问题你就能体会到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意思。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启迪”是什么意思?请根据你平时阅读的情况来说说。
生:是启示、启发的意思。
师:查字典看看“启迪”是什么意思。(学生查字典)
生:是“开导、启发”的意思。
师:你们真了不起!(不少学生露出了得意的神情)要弄懂词语的意思,除了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之外,我们平时多阅读,多积累,联系课文想一想,联系实际再推测,都是很有帮助的。“启迪”的意思我们不就是这样理解的吗?同学们,皂荚树又不会说话,怎么能够开导人、给予人启发呢?读读第10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学生读课文)
生:是皂荚树的精神给人启发。
生:作者发现了皂荚树的精神。
师:皂荚树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呢?说具体一些。
生:专门为别人。
生:舍己为人。
生:无私奉献。
师:(暗暗惊叹:这是我想告诉学生的啊!)还有吗?
生:老师,这棵皂荚树是雷锋!
全班学生哈哈大笑。有学生说,树又不是人,怎么可以说是雷锋?
师:(面向那位学生)你的意思是说皂荚树有着和雷锋一样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吗?
生:对!
师:你说的这句话很有意思!我很欣赏你这句话!同学们,作者由这棵树的精神得到了启发。他是怎样发现皂荚树这种精神的呢?聪明的你能够从课文发现吗?我们再来看书。
自我分析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指导阅读。学生有被尊重的感觉,学习的主动性较好地调动起来了。
2、只要学生的见解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像“这棵皂荚树是雷锋!”这样充满着童趣的话,我以为只有在平等、受尊重的课堂上才会出现!
片段二
师:你发现作者是根据什么顺序来描述皂荚树生长特点的了吗?
生: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
生(平时的基础较弱):我补充!是一年的天气!
师:把“天气”换成“季节”,再说说。
生:作者是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来描述的!
师:你的补充很及时!说明你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同学们,皂荚树四季各有什么特点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呢?你们能够概括出来吗?(学生主动看书,边看边画记号,抓耳挠头地思考!)
自我分析
1、关注每一个学生,对学困生的学习活动更要重视!教师的指导和鼓励对他们来说是及时雨。2、在课堂上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享受进步的乐趣,捕捉获得成功的机遇!
片段三
师:现在,你就是作者!你就坐在燃烧的树叶旁取暖!你正在沉思:“皂荚树啊……(读第10自然段)”皂荚树啊,我受到了你的启迪,我要——
生:我要像你一样无私奉献!
生:我要像你一样乐于助人!
生:我要学着做个好人!
师:我要帮助同学,给袜子别人穿!
……
师:现在明白那棵“种子”是什么了吗?
生:那棵种子是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是啊!聪明的你们和作者一样从皂荚树的身上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第二个问题这样简单地被你们解决了!真令我佩服!
师:同学们,皂荚树一年四季为我们提供方便,多么令人敬佩啊!那就让我们怀着敬佩的心情一齐再来读课文吧!谁读得最有感情,谁就会和皂荚树一样受人敬佩!(全班同学兴奋地捧着书高声朗读。)
自我分析:
教师有激情的指导能够点燃学生的激情,在老师的欣赏与鼓励下,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读起来,他们完全沉醉在课文描述的情境中!
不足之处:虽然抓了朗读的指导,但是忽视了积累,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课的兴趣,那就永远也培养不出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没有积极的脑力劳动,学生任何兴趣、任何注意力都是不可思议的。”不知道我这节表面看来很热闹的语文课是否成功,但是我坚信,如果能够坚持不断地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设法让学生在和谐的、平等的、愉快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情感、感悟内容,学生一定会热爱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