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英语课堂的教学反思
作为任务驱动型英语研究课,我的教学设计着眼于“任务”。所设计的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并由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在语言技能方面,强调先输入后输出,使教学呈阶梯式层层推进。课堂上,学生自始至终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语言,为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并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我的教学的基本步骤是任务前 (Pre-task)、任务中 (While-task) 和任务后 (Post-task)。能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精神,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1.任务前 (Pre-task)
本课是围绕海南岛来讨论假日(holiday time)的问题。前一节课,我让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去搜集相关资料,要求学生找出旧照片,或者图片资料,用所学的英语知识,结合字典和老师的帮助,学会如何用英语介绍所到过的地方。
2.任务中 (While-task)
(1)数个微型任务形成了“任务链”。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完成各项任务。首先,听力训练分段进行,每一段都给出了详细的问题,让学生回答:when、 where、 why、 who、 what 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同时结合中考的口试,引导学生开展任务型听力训练, 从篇章中准确、高效地获取信息,从而形成知识。
(2)展示成果。包括开头和结尾的学生展示环节。开头展示是来自海南的一个学生向全班介绍自己的家乡;而课尾的展示是以小组的形式给全班同学当导游,介绍自己到过的地方。这两个环节是我最觉得满意的地方,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致,又使课堂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思想,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并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交际和交流的能力。
3.任务后 (Post-task)
这一步骤,学生主要处理语言、词汇、短语、重点句型和语言知识等内容。在教师展示知识点(language points)之后,学生在讨论练习的基础上把强化本课知识点的掌握。
整节课,我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学生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具体的操作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激活的状态,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语言知识点,还获得了运用语言的能力。随着学习任务的不断深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不断提高,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越发趋向自动化和自主化,学生也愈能创造性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公开课一结束,便有学生跑过来问我:“老师,你觉得这节课好不好?”我反问他说:“你觉得呢?”他说:”我觉得挺好的。”我问他:“为什么呢?”他说:“如果一节课让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好像很开心地就过去了,那我就觉得好嘛。”想来他真的觉得很好,这不是我一直以来想要追求的目标吗?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地学习,把自己真正溶入到学习过程当中,而不知道时间慢慢的流逝,或许这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附:中学英语组对杨彦老师研究课的评课意见
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下,杨彦老师的研究课发挥了最佳的课堂效应。课堂教学目标细致缜密,环节层层递进,难度螺旋上升,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教学设计不断拓展延伸,自主学习形成习惯。学生整体水平的整齐也让课堂的步伐保持了教师预期的节奏,直到教学目标的完全实现。教学流畅,紧凑,学生交往很积极,气氛和谐,方法指导恰当,双基落实好。
问题设计体现了系列化和简约化的原则,同时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考试方法指导。听力训练分段进行,每一段都给出了详细的要求,让学生回答:when、 where、 why、 who、 what 等问题,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
开头和结尾的学生展示环节,既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致,又使课堂注入了新内容和思想,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和交流的能力。不难理解为什么杨彦老师所教的班级每次参加区统测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中学英语教研组推荐的研究课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