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教研组研究课思考之二
汤丽君、杨彦、赵全明三位老师又给我们带来了如沐春风般的享受。
汤丽君老师的研究课最大的亮点是信息技术的运用。这堂课教学目标很明确,把握内在联系,合理利用校本资源,充分利用视频创设情景,教学手段多样化。从拓展思维方式组织教学,使得学生词汇量得到了扩充。课程设计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静态图片与直观视频相结合,问题设置详细具体,阅读导向明确,任务驱动效果明显。紧扣课文主题,配以关键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接受程度,使学生易于把握教学任务,有效提高阅读水平,“知识来源于生活”得到了体现。
杨彦老师的研究课,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下发挥了最佳的课堂效果。课堂教学目标细致缜密,环节层层递进,难度螺旋上升,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教学设计不断拓展延伸,自主学习形成习惯。问题设计体现了系列化和简约化的原则,同时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考试方法指导。听力训练分段进行,每一段都给出了详细的要求,让学生回答:when、 where、 why、 who、 what 等问题,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开头和结尾的学生展示环节,既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致,又使课堂注入了新内容和思想,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运用语言交际和交流的能力。不难理解为什么杨彦老师所教的班级每次参加区统测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赵全明老师的研究课,以各种姿体语言的图片作导入,形象、生动,极具特色。教学环节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标达成度高,实效性强,师生配合默契,注重各层次学生的语言能力。小组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对肢体语言的学习、猜测和模仿,拓展了学生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思维模式,开启了学生对知识文化理解的新思路。课件中图片的选取非常合适,图片精美,目的性强,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一看就明白。教师的教学思路一目了然,问题的设置层次感强,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能力范围内获取一定量的知识,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课后,中学英语教研组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了评课,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带给我们新的思考。
汤丽君老师的研究课让我们重新审视上如何运用网络优化课堂教学,思考如何加强网络资源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支撑和补充作用。
杨彦老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细化,任务驱动型教学设计和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等等,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极大提高。这促使我们去思考如何运用课本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赵全明老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全面了解。这帮助我们思考:在了解学生之后,教师应如何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设计适合他们的学习任务,并以适当的学习方法来完成这些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