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宇关于汇报课《光的反射》的反思
自主探究,提高物理课堂效率
《光的反射》是教材光学部分的重点内容之一,这节课学习的效果对后续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开篇我用《科学的力量》这则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光的反射现象中来,之后提出“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呢”,适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当学生怀着极大的好奇和诸多的疑问欲听下文时,我就及时地告诉他们,探究热情在研究问题时是必须的,但科学的研究方法比单纯的探索热情更重要。接下来,我就用电脑模拟光在平面镜上的反射过程,介绍光反射的基本概念,为下一步研究光的反射规律作了必要的知识上的储备。
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我用加重语气、重复叙述的方式向学生强调,实验要有目的性、观察要有针对性,本实验中我们的目的就是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观察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学生有了明确的实验目的,仔细观察、积极参与就成了自觉的行动。实验结束,学生在认真分析实验数据,分组讨论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自己归纳、描述光在反射时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也真切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
这时我又乘势把学生带到下一个问题中,要他们观察阳光直接照射到平面镜和白纸上的反射现象,引出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一下子就清楚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不同。以课堂练习、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巩固:雨过天晴的夜晚,月亮高高挂在天际,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正确的做法是:A、迎着月亮走,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亮走,地上发亮处是水;B、迎着月亮走,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亮走,地上发暗处是水;C、迎着月亮走或背着月亮走,都应是发亮处是水;D、迎着月亮或背着月亮走,都应是发暗处是水。尽管学生没有月夜无路灯情况下行走的经历,但是通过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学习,知道了在月夜辨别水坑的方法。接下来就进入到课堂小结、课堂反馈和布置作业等环节,一次生动的探究活动也就自然而然地落下了帷幕。
回顾本节课教学,感触颇多。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探究,引发学生兴趣,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视方法的渗透这个层面上。但是,怎样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以及三维目标的达成,还需要一个过程,还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新课标的实验,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