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报道我校毕业典礼
7月4日,《中国教育报》第二版新闻栏目发表了记者苏婷介绍我校初三毕业典礼的报道,题目是:《毕业了: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全文如下:
毕业了: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本报记者 苏婷
“我时常有恍如做梦的感觉,不敢想:‘这就是我的孩子吗?’他从当年那个不想再读书的孩童,长成了今天这个优秀的大男生!我无法用语言表达对学校的深深谢意……”日前,在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举行的初三毕业典礼上,热烈的气氛令相处了三年的教师、学生和家长们非常激动和感动。刚才那位家长的孩子,两年前因沉迷网络而坚决不进学校大门。在学校和老师的循循善诱下,他一步步地发生变化。刚刚结束的中考验证了他的努力:他的成绩可以考入省级重点高中。在毕业典礼这个特殊的时刻,对于培养孩子成人的学校,家长怎能不感激万分?
典礼结束后,不少教师和学生心情不能平静,在学校的网页上连续发帖,说的都是一个意思:“生命中为何有如此多的感动?”“我的眼泪不知不觉地滑落,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有的学生回到家后,怀着对母校的深深依恋和感激,给老师打电话、发邮件,希望在等待高中录取通知书的这段空闲时间里为学校做点什么。
眼下正是各学段学生毕业的当口儿,一些学校正在尝试如何利用毕业典礼对学生再进行一次教育。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不久前就此专门撰文,提出有的学校毕业典礼过于简单,开个简短的会,几个毕业班各派一名代表上台领走证书就完事了。这些学校的理由是领导忙,没时间参加典礼;升学考试还没进行,怕学生的心散了,等等。陶西平说,他在马来西亚曾参加过一所中学的毕业典礼,留下了深刻印象:每一名毕业生被用权杖依次护送上台,一一与校长合影,接受毕业证书。该校校长说,隆重的毕业典礼是对学生的尊重,还有对学习、对学校和对教师的尊重。而出了礼堂,还有很多亲友等在门外,大家簇拥着孩子到体育馆里照相留念。陶西平认为,要反对形式主义的东西,但毕业典礼这个事“不宜从简”,学生就是在礼仪中学会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