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创新机制的思考与实践
《团队建设创新机制的思考与实践》
——中学部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团队工作总结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少年先锋队,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两大先进青少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少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党寄之以厚望,国家寄之以厚望,社会寄之厚望,民族寄之以厚望,寄之以厚望的还有家庭、有学校、有社区……另一方面,共青团和少先队本身就是两大舞台,而这两大舞台的根据地是学校。在我们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中,有很多的舞台,也有很多的事业,是一份份存在,也是一份份激励:有党的舞台、有党的事业,有社会的舞台、有建设社会的事业,有学校的舞台,有教育的事业……可是,在某个层面上看,没有太多的人把共青团和少先队重重的看作一个舞台,重重地当成一份事业。这可能有很多原因,不过在教育体系中,“应试教育”应该是重要原因,有的时候、某些地方,“应试教育”把“团队”当成一种摆设,虽然如此,“团队”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更让我们看到“团队”的重要作用和强大的潜力,更让我们看重这个舞台,看重这份事业。
在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的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中鲜明的提出要实现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建设工作的突破。在贯彻学校计划的过程中,如何开发共青团这个宝贵资源?如何经营共青团这个功能强大的舞台?如何建设共青团这份增值空间巨大的事业?本着这个思路,本着“关键是取得实效”的原则,在本学期,针对中学部的团队工作,特别是共青团和学生会的工作,我一边思考,一边实践。
一、 务虚与务实的思想与行为的转变
共青团在很多时候、很多的地方是一种虚设,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中,严格来界定的话,是一种摆设。在不少人的青春历程中,特别是在学校,在应试教育主导的学校,共青团给他们留下的更多的是一种抽象,抽象的志愿、抽象的憧憬、抽象的崇敬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关的抽象的理想和抽象的自我教育和励志。换句话说,在共青团工作中,以前、现在和部分的将来,主要以务虚为主,务虚使共青团工作存在了缺失、使共青团教育存在了缺失,所以不能充分地利用共青团这个宝贵的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和经营共青团这个舞台,不能充分凭借共青团的强大力量进行班级建设、年级建设和学校建设……
务虚的共青团工作,使共青团不能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客观存在的共青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代代的年轻人,即使是对共青团只有抽象认知的年轻人,仍然在共青团的激励下成长,他们因此自信、因此进取,虽然有时也因为务虚使共青团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
这个结果说明了共青团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巨大的潜力。因此,我们有理由把共青团重重地当作一个舞台,重重地当作一份事业,不能把共青团工作仅仅地务虚,而是必须务实,扎扎实实地开展共青团工作,踏踏实实的推进共青团的建设,实实在在地开发团青团的资源,经营共青团的舞台。
二、 样板戏作业与与时俱进的思想与行为的转变
入团申请、入团宣誓、交团费,这应该是共青团工作的样板戏作业,特别是在基层团组织,虽然简单,但是很少有人认为这些做的还不够,而是认为做到这点已经很足够了。如果在多做一些,大家都会认为是一种累赘,一种负担。
因为,在学校,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学校,团队被看作是一种任务型工作,不是增值型工作,更不是创新型工作。没有很多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团队是一种资源,团队是一份教育的力量,团队是教育的渠道;或者认为团队是班级、年级建设的资源、力量、渠道和舞台……
样板戏作业的团队工作,只能让我们认为团队工作是一项应该省时省力的任务;而与时俱进,首先要做的是审时度势:我们深知团队在教育体系中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是一份强大的力量、是一个潜力巨大增值无限的渠道和舞台,而且我们现在很需要!与时俱进,其次要作的是明确目标——要明确一个宗旨:团队宏观上要培养党的后备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而在微观上,在学校教育的层面上,我们要通过团队这个舞台,充分开发利用团队这个资源、这种方式和渠道建设学生主导群体,进而通过学生主导群体这支班级建设的主力军,推进班级建设、年级建设和学校建设。
三、 创新与再创新的机制思考与实践
1、目标明确、可行、被人认同并能吸引他人参与的一份计划就是一份创新
计划是对现时工作状况的一种深度分析,是一种审时度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明确了状况,明确了目标,也明确了到达目标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确定了可行性,并力争发挥了计划的吸引力。
在我们的学期计划中:我们确定了建设学生主导群体,通过学生主导群体推进班级、年级建设的目标和思路;我们确定了以“多赢”的方式,融合团队部门、班级、年级、学部、学校的力量,共同推进团队建设;我们计划了团队例会制度建设、团队一日常规检查制度建设、团队评议制度建设、学生干部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等被人认同并吸引他人、他部门参与的计划。
2、不是样板戏作业,而是追求实效的思路就是一份创新
团队工作不是样板戏作业,在我们的工作思路中,这是一条底线。我们不认为团队工作是一项应该省时省力的任务,我们清楚地看到团队的宝贵资源性、团队工作的巨大潜力和增值效应,我们明确地把团队重重地当作一种资源、一个舞台、一份事业。
我们追求实效,在工作过程中明确目标成效:建设学生主导群体;在工作过程中强化细节成效:每一个学生干部,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律人先自律,管人管事先管自己,塑造学生干部的人格魅力,发挥学生干部的榜样作用。在工作的过程中强化结果成效:通过规定程序评选优秀团支部、优秀班委会、优秀团支部书记、优秀班长、优秀学生会和团总支干部。
3、坚持一种形式就是一份创新
必要的形式能强化认同感、责任感,能加强组织纪律性。坚持一种必要的形式就多了一个沟通的渠道、多了一个学习平台,也多了一个教育的机会。
本学习我们很好地坚持了一下几个必要的形式,不轻易改变:学生会例会制度(单周一)、团总支例会制度(双周一)、入团积极分子入团申请评议制度(每学期一次)、入团宣誓仪式(每学期一次)、团员评议制度(每学期一次)、团支部评议制度(每学期一次)。
4、深化一种形式也是一份创新
形式是一种必要,产生必要的效果。那么对形式进行深化,势必产生增值效果。
积极分子入团申请评议制度,是入团积极分子入团的一道程序;而通过积极分子入团申请的评议深化成进步和先进、合格与优秀的标准讨论,进而形成真、善、美的舆论标准和导向。
团员评议制度,是单位时间内对团员是否合格的一道考察程序;而通过团员评议深化为团员标准的讨论和舆论。
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是新团员入团的一道程序;而通过入团宣誓仪式的深化,让仪式成为团员一生难忘的时刻,成为面对选择而能想起的记忆。
5、关于学生干部培训课程体系
学生干部培训课程体系定位为校本课程,其首要目的是进行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就是学生主导群体的建设,就是班级、年级建设主要力量的培养。
学生干部培训课程体系定位为校本课程,另一个目的就是校园文化的建设的一部分,把学生的素质培训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份。
学生干部培训课程体系,是对团队、班级、年级、学部、学校相关优质资源的一种整合方式,通过“多赢”的形式,强化充分综合地利用现有资源推动学生主导群体的建设。
学生干部培训课程体系,到现阶段,已经进行了6个系列,分别由雷校长、王校长、李校长、王振龙书记、张戈老师、贾佳辰老师主持,学生会的干部、团总支的干部、各班班长、各班团总支书记50多人参加了,课程会继续,参加培训的学生干部也会越来越多。
学生干部培训课程体系,明确和强化了学生干部的身份,也明确和强化了责任和学习和思考,大部分参加培训的学生干部,获得不仅仅是身份和责任的明确与强化,并且获得了态度、方法和思路,成为了班级和年级建设重要有效力量,并凸现了创新意识。
6、关于一些北大传统的思考,暨学生积极健康向上“论坛”的设想
“科学民主、兼容并包”是北大的传统精华,众所周知。而支撑这一传统的是北大的校园广泛地存在着积极向上的讨论及其论坛,在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经营积极健康向上的“论坛”氛围和舞台,应该在我们下一步的思考和设计中。
一步一步走,小步变大步,不久的将来,我们会迎来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团队建设的更好局面。团队会成为学校教育的更大的资源库,学生成长的更大舞台,更多的老师也会认为团队建设是很大的事业!
张 戈/200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