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丽霞:带领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那天,语文教师刘静上的一节晚课让她和学生都难以忘怀:事先,老师布置同学每人准备一支红蜡烛。课上,这些住校的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按照老师的要求将蜡烛点燃。那一刻老师把灯熄掉,教室里响起了《烛光里的妈妈》的歌声。刘老师开始引导:“眼前这烛光,就像妈妈的眼睛在凝视着你。想一想,妈妈如何从一位窈窕淑女变成一位母亲,如何经历十月怀胎的辛劳,如何含辛茹苦地哺育,如何不厌其烦地教育……”这时,老师看到有的孩子开始泪盈眼眶,感情的闸门慢慢开启,乘势说道:“那么现在就用你的笔,用你的真情,用你的爱,给妈妈写一篇颂歌吧!”……
听刘静老师讲这一幕,是不久前值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12次学术年会在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召开之际,记者在这所学校参加的一次别开生面的“教师发展学校”论坛上。那次论坛的主题是《课堂教学如何创新》。年轻漂亮的刘静老师“抢”到了发言的机会,她从自己的一次尝试讲到了工作创新:学生在作文时总愁没的写。有次考试让学生写篇关于母爱的作文,结果孩子们的选材都很老套。刘老师意识到,是学生没有带着感情去写。她把自己经过学习并思考了多时的一个想法付诸实施: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重写一次。于是便出现了我们上面提到的情境。刘静老师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学生被调动起来的写作欲望喷薄而出,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在他们的笔端凝聚,主题也在爱中升华。这回写出来的文章因为有真情实感,佳作妙句自然多了,比上一次考试的作文提高了很多。”
在刘静发言的前后,还有几位教师争上讲台,把自己的教学创新说与大家,引发同事共同探讨。那天的论坛气氛极为热烈,每位老师都是抢着登台,那情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们为什么有这么多想说、可说的话?——是“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丰富经历,给了教师们丰富的体验、丰富的感觉。
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关注教师的发展,才能服务学生的发展。这所学校始终强调教师内涵发展——想发展、能发展、会发展。本着“多换思想少换人”的教师队伍管理思路,学校通过校本科研和教育创新,帮助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跨越,实现发展。
在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曾有人问校长雷丽霞:“对学校已经拥有的这样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你还有什么不满意?”雷校长回答说,“要说不满意,那就是教师对教育的理解还太简单,有的老师总是把教育狭隘地理解为让学生能得一个好分数。为了得到理想的考试成绩,教师们不惜时间、体力加班加点,拼命给学生补课。‘拼’几乎成了教师工作的全部。教育是有着丰富内涵的事业,不能只等同于上课、补课、考试、分数等简单概念。”雷校长有着治理薄弱校的成功经验。她在当时就是靠转变教师观念、行为,培养具备研究与思考品质的教师群体而取得成功的。如今,在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这样一所软硬件都可称强的学校,雷校长仍然提“从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开始”。
这个开始,是从“寻找自己的遗憾”开始的。老师们寻找着“自己的学生时代有什么遗憾?”“自己的孩子上学期间又有什么遗憾?”“假如……,我今天会……;作为教师,我现在不能再重复当年留给我遗憾的那种事情。”反思教育中的问题,在研究状态下去思考和实践,“遗憾就可以远离我们的学生!”从这个既有趣也更有意义的环节,教师们被引导进研究状态——把工作的过程变为研究的过程,把研究的过程变为理智工作的过程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从而实现由教书匠型向专家型、学者型的转变。
一种校本科研浮出水面。依托北大名校资源,学校开设了“著名专家、北大院士讲坛”、“教育家方略”的系列讲座;从各地请来特级教师主讲成功之路……给教师们带来了新知识、新观念、新信息和创新的意识。在引进高层次学术报告的同时,学校更注重将之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为此,学校的教师发展学校经常举办主题论坛,把问题分解成“集体智慧”、“敞开心扉”、“观点碰撞”、“问题研讨”、“个案诊断”等板块,让教师到其中尽情地互动、探究、研讨、体验,从而得到发展。本文开始提到的,就是一次论坛的活动。值得说道的还有论坛的组织形式。校方告诉我们,这种论坛由教师们自愿选择参加,题目每次都是当场布置,谁都没有现成的讲稿。经过短暂思考,参与者要迅速归纳自己的观点自由发言,而且只可以讲5分钟。这本身就是锻炼教师敢发言、会发言的机会,常常是一个人在台上讲,旁边有三四个老师等着上。
从9月新学年开学,已经举办了“《为成功做准备》、《我们走过的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们学校有那些可利用的资源》、《贯彻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如何创新》等几次论坛。这种理念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学校整体培训与部门培训相结合、专家报告与教师研讨相结合、信息交流与引发思考相结合、形成部门工作思路与制定个人、集体的阶段发展目标相结合的校本研究,把教师全方位全身心地带入了研究状态之中。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教师们的教育观念、心态和思维方式发生着巨大的转变。
数学教师王明宇是位十分尽职的优秀老教师。以前在她的课堂上,从来都看不到她闲着——嘴里不停地说,手在黑板上不停地写,一节课就准备十多张投影片,教学密度大得惊人。别人问她:“您一节课讲这么多,学生能接受吗?”王老师回答,“不能接受的学生,我就等下课以后再给他们补。”人们看见,王老师在课下经常追着学生补课,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啊讲。在“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氛围中,有30多年教学经验的王老师改变观念和行为都很不易,但她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大改以前没事就到班、进班就讲练的状况,而是在更多的时间里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她讲的话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声音和学生的活动。比如,她一改过去单元复习时让学生抄下满黑板的“教师总结报告”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做单元总结,给学生一个系统地分析所学过的内容的机会;在讲合并同类项时,她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法则,而是用自制的简单教学模型,启发学生用归纳等方法总结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突出了老师的引导;甚至为了激发学生大胆探究,她还尝试了让学生“备课”、“讲课”。她用多下来的时间转向学习新知识,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近一年来,她又挑战自我,开始了Z+Z智能知识平台的课题研究。带着新观念指导的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学校争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