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向 评价伴随 提高课堂质效
—— 记小学数学组计算课主题教研活动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将计算课上得高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我校数学老师不断在实践研究的课题。本学期,结合学部的“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研究活动,数学组组织开展了计算课主题教研活动。
本次研究课由刘洋洋、黄锐、郑燕燕三位青年教师以及优秀老教师袁德生老师主讲,全体数学老师参与了集体研备、磨课、听课和评课。基于教-学-评一体,如何做到让教师的“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如何从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学情出发设计合理可观可测可评的教学目标?如何落实有效的检测与评价?围绕这些问题,各备课组老师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在课堂中进行实践,整个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黄锐老师的《小数加减法》这一课是四年级下册计算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课中,黄老师巧妙设计了“买魔方”这一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生活情景大大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基于学生学情分析,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效调整,把例1(数位相同)和例2(数位不相同)两个例题进行整合,先进行例2的教学,自然而然通过对每一题目数据的设计也突破了例1的教学重点“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整节课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思路清晰,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能借助“元角分”“计数单位”等学过的素材和方格图数形结合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通过尝试解决、对比发现,总结出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还学会解决有关小数加减法的解决问题,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度很高。
刘洋洋老师执教的是一年级《20以内退位减法整理与复习》,老师设定了准确清晰的教学目标:能根据算式的特点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表;通过观察20以内退位减法表,能从不同角度发现排列的规律并能总结概括;能运用表格规律熟练准确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所有的教学活动围绕目标设计展开,先由一道减法算式引出36道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然后学生通过观察把算式分类,最后小组合作动手整理成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并从中找出算式排列的规律,通过发现总结规律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率。这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整理中感悟分类整理的优势,在规律探究中体验到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学生在思考发现、动手操作、同桌交流或者小组交流中自主合作探究,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也获得了良好的数学体验。从学生课堂表现、汇报展示、练习反馈来看,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学习目标。
郑燕燕老师上的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一节练习课,重点是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通过练习促使学生能根据算式特点和题目要求灵活选择计算策略,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郑老师这节课练习设计有层次,学生参与度较高,教学内容扎实有效。郑老师的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学生真正做到生“学”为主,师“教”为从,学而后教,教师是站立在学生身旁适时指导的共学者;自学为主,互学为辅,先自学后合作,学生始终是以独立的个体进行学习的生命体。
袁德生老师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注重引导学生构建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在经历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领悟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了解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转化和优化的数学思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就是把新问题如何转化为旧问题来解决,重点让学生经历将新知转化为旧知的过程,也就是把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问题,老师抓准了这个重难点也很好地突破了这个重难点,也让学生在知识构建与形成、实践与运用的过程中领悟到了转化和优化的重要数学思想。
通过本次主题教研活动,全体数学老师不仅对计算课的教学有了新的思考和理解,形成了一些新的经验,也再次强化了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达成了以目标为导向提高课堂质效的行动共识,努力将教-学-评一致的理念方法在课堂中实践落地。尽管现阶段我们在目标续写、课堂评估、小组评价等方面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但这都将成为我们在教学研究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动力!相信在科组老师共同的努力下,在课堂深化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会在教学中收获更多的幸福与成就!